读山观景------走访永泰大洋镇

标签:
永泰大洋名山室 |
分类: 白马驰骋 |
读山观景------走访永泰大洋镇
龙山神獒
国庆假期,3日,约友8人自驾从永泰梧桐山外山出发,经明灯村、爱荆庄、青石寨、同安镇,抵达大洋镇,全程约一小时三十分。
大洋镇是永泰大镇。因辖区内有盘谷洋、陈乾洋、金盘洋三块小平原紧紧相连,故称之为大洋。宋时称中和乡高盖里,元时分属二十、二十一都,明、清时称为高盖里。民国初属西区,民国25年为五区,27年为大洋乡。新中国成立后,为五区、大洋区,1958年成立大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1992年撤乡改镇。2004年11月19日,福建省政府批准同意永泰县樟洋镇更名为大洋镇。大洋镇辖大展、苍霞、林阳、珠洋、荣兴、旗东、宵洋、康乐、溪墘、埔头、尤乾、棋杆、下苏、明星、际尾、凤阳、青峰、七际18个行政村,1个大山林场,75个自然村。
大洋镇位于永泰西部,与闽清省璜乡接壤,是永泰西山片中心集镇,距县城32公里,高盖山风景区位于境内。平均海拔630米,棋杆村高盖山海拔1189米,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山室。始建于唐代(公元888年),至今仍保留宋时建筑、明清雕像石刻,是闽中有名的道教圣地,清初这里有白莲教义士在此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该景点有正殿、左室、右室,均嵌在巨大的岩石底部,恰似名山洞天,为永泰四大名胜之一。境内还有苍霞的“卢公塔”、林阳村的“麟瑞塔”、“五显宫”,建成年代久远,造型奇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大洋镇人文荟萃,特别是明代以来出了一批进士、举人、贡生,基本上都集中在麟阳。崇祯年间进士鄢延海,任登封知县;明代贡生鄢茂材,任兴国州州判;清代更是迭出举人:鄢光春、鄢必兴、鄢士元、鄢步云、鄢春元、鄢韶成、鄢文超、鄢蓍、鄢耀枢。明末有三位忠义之士可以一表,明末禀生鄢正几与其弟正蓟、正衡集聚力量反清复明,先后皆以身殉职,有《三愚合传》曰:“青史不可没,忠孝本吾心。”

名山室,原名高盖名山院、高盖名山寺,位于永泰县大洋镇院里村西南2公里的高盖山。高盖山为福建名山,海拔1178米。高盖山的麒麟峰悬崖下有数个天然岩洞,相传为东汉徐登、赵炳隐居处。徐登有女子化为丈夫之说。南朝范晔《后汉书·方术·徐登传》载:“徐登者,闽中人也(闽中地,今泉州)。本女子,化为丈夫,善为巫术。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登年长,炳师事之。”《三山志》记载:“高盖名山院,平盖里,文德元年(888)置。后唐天成中(926—930),闽王赐额……始后汉时,土人徐登弟兄七人隐于此。”《闽都记》:“高盖名山院在县西南二十都高盖山下。唐文德元年建,五代唐天成中赐额。其山峰峦秀耸,尝有紫云如盖,故名。东、西二石室,有高僧师二人坐化于此。升仙坛、徐真君祠,汉徐登、赵炳飞升处。”民国陈衍《福建通志》:“高盖名山寺,在高盖里。唐文德元年建,后唐天成间闽王赐额。始后汉时土人徐登弟兄姐妹七人隐于此。齐建元初(479)僧慧炬,与一侍者姓谕氏、号智著亦入此山绝粒禅定。唐乾封间(666—668),霍童山赵炳来于白岩。时樵者戢步林间,见炳与登酌东流水为醪,制枯松为脯,醉卧久之。炳语登曰:‘吾当去此,子亦速来。’登曰:‘凤立烟霄,遇桃香碧洞逢。’言毕俱不见……宋崇宁三年(1104)敕封登净慧真人、慧炬慈利大师,智著惠应大师。大观三年(1109)知县郑仁达始建三圣宝殿。”

名山室,即高盖山这个名山的石室。石室分为东室和西室两部分。所谓“东室”,由灵龟洞、仙君殿(名山室正殿,后部有石洞)、麒麟洞等组成。所谓“西室”,由金水洞(血盆洞)、玄帝洞、观音洞、雷公洞、玄帝洞、慈航洞等组成。诸岩洞散落在同一侧峭壁内,洞口基本朝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仙君殿、灵龟洞、金水洞、观音洞。

西室和玄帝殿
仙君殿石窟寺建筑,为名山室正殿,坐南朝北。正殿跨越洞内外,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11米),穿斗式木构架,单坡顶。大殿前侧置钟鼓楼,门亭飞檐翘角,大门楷书“名山室”。大门前侧有一座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的飞升阁。正殿后侧隐于岩洞内,洞内供奉四尊宗师雕像。仙君殿及其附属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现主体结构为民国年间重建。

南北朝遗存,男观音石像。全国仅有两尊。
灵龟洞位于仙君殿右侧,洞壁浮雕一组,为高约2米、宽10余米的石窟造像。造像为浅浮雕,分宋、元两期。宋代雕刻残存“华严三圣”像的大象头部及象鼻等。元代雕刻当是凿在“华严三圣”像磨损之后,有“萨埵那太子舍生饲虎”“太子宣言”“鹿野苑说法”“天人赞鹤”“石佛浮江”等佛教故事系列造像,其中相传为元代民间信奉的“白莲菜”的“莲社七祖”造像,较为罕见。名山室佛教故事摩崖造像是研究福建宗教传播和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

莲社七祖图
金水洞又称血盆洞,位于仙君殿左侧数十米。昔时因石壁上渗出红色的水,故有此两种名称。金水洞坐东向西,宽8.4米,深15.9米,高9米。洞内有一座祖师殿,亭式建筑,六根瓜棱形石梭柱支撑屋顶。面阔一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木构架,九脊顶,斗拱形制与华林寺大殿结构相似。殿内石佛须弥座束腰镌有“祟宁二年二月十一日”等文字。

观音洞位于金水洞左上侧。洞内有一尊观音石雕,男相。雕像前一石香炉的颈外壁有“至顺庚午良月吉日”题刻。
《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记载炉座刻有“淳熙三年七月”款识,笔者未实地查得,待核实。1997年6月,为防止被盗窃,观音石雕与石香炉从观音洞移至东室灵龟洞存放。男观音石雕像为名山室五大奇观之一,其年代有的说雕刻于宋代,有的说为元代,但从造型及像前香炉题刻推断,疑与石香炉同时雕制,即雕刻于元代至顺庚午(1330)。现观音洞内的石观音为复制品。
名山室前侧有一条1200多级的宋代石阶路通往山下。石阶路边及名山室周边有10多段摩崖石刻。最有文物价值是政和三年(1113)二月知福州永福县事陈武佑镌刻宋代状元许将与礼部侍郎陈旸的诗刻,其文:“许陈二公留题高盖名山碑记。状元下侍郎许公诗:‘上得山来过石门,谒灵特地乞真言。再三许我前程事,敢不留诗荷圣恩。’贤良、礼部侍郎陈公诗,‘六题曾彻九重门,堑阻尧阶奏万言。今日又蒙师许我,汉庭当霈异常恩’……政和三年二月望日,从事郎、知福州永福县事、管句学事、句劝农公事陈武佑重刊于石。”此外还有宋代武举王介与郑俨等题名、永福知县董鸿道题记、权永福知县黄叙题名,明代陈鸣鹤、谢肇淛等题记,以及明机和尚“第一山”等题刻。

名山室于1991年3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是新修的名山院(唐末,王审知时代)与名山室两山相对,各有其源。正所谓,天下名山非佛即道,各有起源相似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