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久违了!福州三中汶洋分校!

(2018-12-05 16:43:41)
标签:

福州三中

汶洋分校

分类: 校园钟声

久违了!福州三中汶洋分校!

龙山神獒

2017年5月,母校福三中75届校友发起“重返分校,追寻青葱”活动,我因公出差,无法参加,很是遗憾。但北峰汶洋分校的短暂岁月,还是深刻难忘。

久违了!福州三中汶洋分校!

一、分校背景

    所谓分校,是当时教育革命的产物。福三中作为文革前“高考红旗”之一,自然不敢怠慢,在北峰汶洋设立分校,作为学生学农基地,一期为2-3个月。我印象中,随高二班卢钧班主任带队,到分校劳动有2次,第一次时间比较短,10天左右,参加夏季“双抢”,算是突击预演,见识一下就回来了,但是徒步往返,很是艰辛不易。第二次是正式进驻,是春雨时节,滴滴嗒嗒,潮湿难耐。不到一月,我因突发心肌炎险些丧命,被校车连夜送回,休学2个月。好在卢钧老师,我认为感冒没事,他发现我嘴唇发黑,坚持让我跟校车回家。卢老师夫人与我母亲同在福州市一医院,是老同事,可能具有一点医学常识。我提着行李,半夜到家,放下行李就站不起来了我父亲(是医生)检查后,连夜把我送进医院急救,真险啊!为此,我始终感激卢钧老师,毕业后很长时间保持通信联系。卢老师还带领我们到福州橡胶厂学习制作各类鼓山牌雨鞋、雨靴,到福建拖拉机厂驻厂学工,我是跟班学车床和钳工,到郊区双抢,到新店部队防化连学军,社会经历很丰富。很多同学在下乡前已会开手扶拖拉机了。

久违了!福州三中汶洋分校!

我母亲和同事1965年参加福州巡回医疗队,在北峰日溪。正是这次母亲下乡外出,父亲也到北京开会,我在家摔断了左臂,因接骨太晚了,以至手臂是弯曲的。

二、分校记忆

分校,是美丽的。北峰汶洋,青山绿水。少年不识愁滋味,大伙在大自然中学习农事,嬉戏打闹,青春初萌,可谓无忧。劳动,是认真辛苦的。育秧、插秧、种菜、挑粪、砍柴、帮厨,样样没拉下,实际上作为上山下乡前的预演离开母校后奔赴山乡,干的还是这一套。三中由蔡副校长带队,老师进行压缩整编,边劳动,边上课。教师、教室有限,各班轮流使用我们语文老师原本是林启钦,到分校改为马春喧带教第一节语文课,我写了一路奔波行走到达分校的经历,用了“七月流火”,马老师把我叫到餐厅现场指导,说“你作文写的挺通顺,但这七月流火典故用错了,其真义是天气转凉了,要添衣了”,迄今记忆清晰。

久违了!福州三中汶洋分校!

      分校当地,盛产毛竹、紫竹、方竹,我们手工制作了手杖、笔筒等简易制品,刻上字,留作纪念。有次到溪边洗衣服,遭遇一窝老蛇;陈旭华与邻班“抢水”,引水灌田,发生武斗;几位同学躲在树林喝酒,花生米配小油饼;分校,留下我们懵懂青葱的最初印迹。我曾在诗中写道:我们这代人,青春,曾经如火奔腾,岁月,一度蹉跎苦涩……曾经:第一次暴晒脱皮,第一次满手血泡,第一次重担压肩,第一次陷入泥沼,第一次插秧、第一次割稻,第一次挑粪、第一次薅草,第一次喝醉、第一次抽烟,第一次夜不能寐,第一次为青春苦闷而暗夜里偷偷祈祷

    那年月,生活艰苦。分校伙食的大路菜是盐水包菜和海带,但分校新收的大米很香,吃惯米店陈米的我们第一次感受到大米原来可以这么香。汶洋上寮路边有家小食杂店,那里边最吸引我们的是土制的小油饼,那是当时最好的零食了。

三、在那年月    

    我是1965年上的赛月小学文革爆发后,小学停课了,教师受批斗李校长和教务主任被批斗。现在回想,李校长是多么好的教师啊,她夫妻两人终生从事小学教育,都是陶行知研究会的骨干,每天清晨坚持驼着腰,戴着深度眼镜,在校门口迎接每个学生入校。80年代我工作后,曾组织同学去看望李老师,她还记得很多同学的名字。

      1969年底,父母受冲击后下放到沙县夏茂,我也随同“下放”。而我3个姐姐到顺昌插队。大姐正是福三中66届的,她的数学老师也是卢钧,但她在数学兴趣组里的高才生,1965年高考中断了,她从此一生未再进入大学校门。1977年恢复高考,她正好分娩,第二年超龄了。作为当年三中高才生,她拼尽全力把小孩培养至博士,并有重大创造,她用二代人的努力,间接实现了特殊的大学梦。

久违了!福州三中汶洋分校!

        我们一家离开省城,来到民风淳朴物产相对丰饶的夏茂。当时的夏茂,又脏又乱,满街是老母猪带着一队队小猪与人争道,猪屎便地,一条鹅卵石老街贯穿全镇,空气中永远漂荡着呛鼻的烤烟味。由于卫生差,苍蝇多,夏茂被称为“苍蝇镇”。当时传染病高发,病人多。我们一家刚到夏茂喘息未定,就有病人上门要求看病,当地贫下中农对父母到来十分欢迎,我们一家还没到,缺医少药的当地就已在传说省城有位技术高超的大教授要来了。我们到的当天,被安置在临时借用的沿溪边两间低矮黑暗的木屋内,阁楼上竟还摆放一部原主人备下的油漆得黑乎乎的大棺材!父母在到达的第二天就马上到公社卫生院投入医护工作。而我则转入胜利小学上3年级。那时夏茂,白喉、甲肝、流脑、乙脑、疟疾、痢疾等多种传染病先后暴发流行,父母在公社保健院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紧张忙碌的行医生涯。第二年夏天,夏茂甲肝大流行,父亲被感染了,并也感染了我,父子俩都出现黄疸,双双躺在家中挂瓶,……1973年底回到福州,插班进入福三中初二。所以说,在到分校劳动前,我已有多年农村生活经历,如果不是突患心肌炎,对一般农活艰难倒是不在话下。

四、上山下乡

久违了!福州三中汶洋分校!

      作为出生于困难时期,求学于动乱年月,毕业于上山下乡的相怜人,插队波及当时几乎所有城市及家庭。面对这个即将隐入历史烟尘的词汇,作为当年知青,我们沉默、深叹、感伤、遗憾,深思替代了对那苦涩年月的回忆!我父母5个子女,有4个踏上这条长途,总时限长达20年期间我们的重负,父母的牵挂,难以言表!我们这代人多已退休。回首既往,我们虽未功成果满,但都活着,并闯了过来,都不容易,值得庆幸!我们共同经历了艰难岁月。我插队困难条件下,参加了1977、1978两次高考,进入厦大生物系学习,毕业后,伴随改革开放40多年一路走来,值了!可以告慰母校三中,和汶洋分校的父老乡亲,作为学子,尽力了,谈不上争光,但没落单。

久违了!福州三中汶洋分校!

“百年往来路相同,十载聚散人有别”。我们共同经历了时代的风雨洗礼,见证了时代的风云际会,校园万象清新,学子来去匆匆。山间溪水出汶洋,万流入东海1975届福州三中高二七班的同学们,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我们歪歪扭扭的脚印已深深融入乡土园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中。祝福汶洋振兴乡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潮中,一切都更好!有机会,我们一定集结,再来看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