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茶悠悠千载香

(2018-08-06 09:24:51)
标签:

福建茶叶

茶文化

分类: 家园风物

悠悠千载香

龙山神獒

从吃茶到饮茶

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茶,是民生必需品。在先秦前,叫吃茶,野生茶叶被作为野菜,汉代开始饮茶,但仍保留了做菜羹的痕迹,用葱、姜、橘子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烹煮有些像茶叶野菜汤。在福建福安称为“菜茶”。至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强调喝茶,重视原汁原味,摒弃在煮茶时加入葱、姜。那时候还是制作饼茶,闽茶称为“龙凤团、龙凤饼”,喝的时候捣成粉末,加盐水煮,仍属于煮茶。宋代,开始饮茶点茶。新鲜茶叶采来,还是蒸熟、捣烂,做成饼茶。饮茶时,把饼茶碾成末,不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少量开水搅拌,再注入开水,用竹筅击打,产生泡沫程序复杂讲究,产生了斗茶。宋人品茗,把陆羽留的一点调味品尾巴加盐也去除了。宋代最好的饼茶出产于福建的北苑(今建瓯)。后来,点茶在中国本土失传,但传到日本发展为抹茶道。明代饮茶称为泡茶,延续迄今。将散茶炒青,做成不发酵的绿茶,将茶叶放到杯子里,加开水直接冲泡。饮茶变得简单普及

闽茶悠悠千载香

茶业,永远不乏创业与创新。清初,崇安(今武夷山出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制作工艺相对复杂,茶具和饮茶出现繁琐的程序,人们把这种茶艺称为功夫茶。清中叶,同在崇安,因为出口英俄等国的需要,出现了全发酵的红茶。红茶可以看成乌龙茶的简化。英国人喝红茶,加入牛奶、糖等调味,又像对中国古时吃茶的复古。闽北,长期是福建古代茶文化的中心。

闽北茶业盛极一时

唐代闽茶尚未出名,当时最好的茶,是四川蒙顶石花、浙江顾渚紫笋和江苏阳羡紫笋等。北宋气候寒冷,太平兴国初,因贡茶产地湖州顾渚的茶树大面积冻害,朝廷在福建建安(今建瓯)北苑设立贡茶园,建茶开始驰名,即龙凤饼重一斤,为福建漕运使丁谓督造。后来蔡襄为福建转运使,又精选茶叶,创制小龙凤团10斤进贡,每20饼重一斤,为建茶中极品。从此每年10斤小龙凤团就成了北苑进贡定例。后来,福建地方长官花样翻新,又造出密云龙、瑞云翔龙等精品。   欧阳修为蔡襄的《茶录》作的后序中写道:“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八位大臣才赐一饼茶(半两),要分成八份,见其珍贵。蔡襄造小龙凤团将建茶迅速推向中国名茶的顶峰。有宋一代,论茶必以建茶为上。北宋周绛《补茶经》评论说:“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大诗人陆游称:“建溪官茶绝天下。”宋徽宗写了一篇《大观茶论》,开篇即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把浙江福建当成最适合茶叶生长的产地。又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代为闽茶极盛时期。

闽茶悠悠千载香

福建绿茶工艺始于明代元代,闽茶中心转移到武夷山。1302年,朝廷在九曲溪畔设御茶园,焙制“龙团”进贡。明初,福建贡茶竟占天下一半。明吏部侍郎何孟春《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说:“天下茶贡岁额止四千二十二斤,而福建二千三百五十斤,福建为多。”

福建所贡之茶,依然像宋代的龙凤团一样,压成茶饼。朱元璋觉得太费民力,罢造团茶,令进蒸青散茶。民间喝散茶蔚然成风。不久,苏州一带发明了炒青制法,生产出优质绿茶。

明末王应山《闽大记》评福建各地茶叶,说:“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延平、丰岩次之,福、兴、漳、泉、建、汀在在有之,然茗奴也。”古崇安武夷山的茶叶,取代了北苑茶的地位。

从绿茶工艺角度看,明代的闽茶落后于吴茶。清顺治年间,周亮工来福建任布政使,见证了武夷山引进炒青制法,生产出高级绿茶。其《闽小记》记载:“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堪并驾。今年余分得数两,甚珍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绿茶是中国的主流茶类,2008年占全国茶叶总量的75%。中国大多数地区流行绿茶。即使在福建省,绿茶也长期占据第一大茶类的位置,2006年始被乌龙茶超过。

争奇斗艳

中国的茶叶,按发酵程度,可简明分三大类:不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和全发酵茶(红茶)。后两种都发源于清代的武夷山。

绿茶的基本做法是:采摘鲜叶,马上炒青(不让茶叶发酵),然后揉捻(做形)和干燥。

乌龙茶的基本做法是:采摘鲜叶,先萎凋、做青(让茶叶发酵),再炒青(中止发酵),再揉捻(做形)和干燥。事实上,就是在炒青前多了晒青、做青等发酵的工艺。同安人阮旻锡(约1627-1707)晚年遁入空门,法号超全,隐居武夷山。他写过一首《武夷茶歌》描述武夷山制茶工艺,其中云:“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鼎中说的是炒青,笼上说的是烘焙。著名茶师张天福说:“乌龙茶继绿茶之后,为半发酵茶,约始于十六世纪,产地由武夷山传到建瓯、安溪等地,并传入台湾。”

红茶的基本做法是:采摘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因为要任它完全发酵,所以就省去炒青这道工序。

闽南闽东后来争先         

连横《雅堂先生文集》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功夫茶的流行,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乌龙茶的发明。绿茶不是这样品尝的。很可能,品尝乌龙茶的功夫茶艺也起源于武夷山,然后传播到闽南、潮汕和台湾。在大约两个世纪里,武夷岩茶是各地功夫茶艺的首选茶叶。直到20世纪,各地都在本土发展出了替代茶叶,闽南人喝安溪铁观音,潮汕人喝凤凰单枞茶,台湾人喝冻顶乌龙。功夫茶以精细讲究著称,把中国民间茶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天下红茶出武夷武夷岩茶很早就销往境外,赢得国际声誉。但是茶路迢遥,十分艰难。清初海禁,武夷茶主要外销俄罗斯,从而诞生了一条北上汉口,通往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在今俄罗斯境内)的漫长茶路,茶马古道,全长近5000公里。

接着海上茶路兴起。因为清政府只开放广州独口外贸,禁止茶叶出海,武夷山的茶叶由陆路过江西运往广州,再出口英国,全长近1500公里,行程约两个月。

茶叶是英国从中国进口的最大产品,其中武夷茶占一半以上。英国人对武夷茶的迷恋,是因为武夷山生产的是半发酵的乌龙茶,去除了绿茶的苦涩,滋味甘醇。因为所需产量太大,供不应求,有些地方遂简化工序,不再炒青,于是产生了全发酵的红茶。

一般认为,武夷山桐木村生产的正山小种是全世界最早的红茶。关于红茶产生的时间,众说纷纭。但是吴觉农、庄晚芳、张天福等专家都认为,乌龙茶出现在先,红茶出现在后。综合多种因素,较合理的推测是红茶产生于清中期。

按传统饮茶美学,有松烟味的茶属于严重瑕疵,文人雅士不屑。所以清人所论武夷山的名茶,完全没有提到桐木村的这种新茶。事实上,“正山小种”作为茶名,民国以后才开始出现在文献中。后来,武夷山的红茶工艺传到安徽祁门和闽东福安,生产出来的红茶也都是用于出口,国内市场很有限。红茶经英国人发扬光大,成为国际上的主流茶类,2008年约占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75%。

闽东茶异军突起鸦片战争后,福州港开放,英国人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最便捷的一条武夷茶路——从武夷山顺闽江而下福州。由于清政府暗中阻挠,福州港头9年并无茶叶贸易。后因太平天国运动阻断了传统武夷茶路,1853年,清政府被迫鼓励武夷茶沿闽江运到福州。福州港作为一个茶港迅速崛起,1870年代每年出口茶叶60万担以上,与汉口、上海并驾齐驱。

福州港开放,受益最大的是邻居闽东。1851年,建宁茶客到福安坦洋村收购茶叶,传授当地制作红茶的工艺,开闽东生产红茶的滥觞。此后,坦洋成了邻近各县茶叶生产和贸易的中心,茶叶沿溪而下赛岐,再装船海运,穿过三都澳到福州。坦洋工夫红茶名声鹊起。

福州茶港的繁荣只有三四十年。到了1889年,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输出国,福州港茶叶贸易一落千丈,武夷茶商和茶农大量破产,走向式微。奇怪的是,闽东茶叶的出口并没有受多大影响,一花独放,支持闽茶残局。1899年,清政府在三都岛设福海关,方便茶叶贸易。清末民初,闽东茶叶生产走向巅峰。1912年,经三都澳外销的茶叶超过10万担,绿茶与红茶各占一半。白琳功夫红茶和政和功夫红茶亦先后形成品牌。

1934年福建省政府统计:“福安茶地面积达6万亩,占全省茶地面积的10.3%;茶叶产量达5.1万担,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1.7%,居于全省第一位。”武夷山茶叶一蹶不振,福安已经成为闽茶的中心。

清末的闽东绿茶,大量转运福州,还带动了另一种茶叶——茉莉花茶的繁荣。茉莉花茶属于再加工茶叶,选用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深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欢迎。直到今天,福州一直是我国茉莉花茶最著名的产地。

安溪乌龙茶后来争先。闽南是乌龙茶的主要消费地区。早在清初,安溪人就从武夷山学会了制造乌龙茶,开始仿造,卖给外国人。同安人释超全写过一篇《安溪茶歌》,批评安溪人制造假冒产品,扰乱茶市:“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难辨,世道如此良可嗟。”但安溪模仿武夷岩茶,长期没成气候。修撰于1763年的《泉州府志》不客气地说:“按清源茶旧甚著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茶差盛,然亦非佳品也。”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还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直到鸦片战争后,闽南人喝功夫茶,首选还是武夷岩茶。

厦门开埠后,茶叶为最大宗出口产品。闽南茶区的主产地为安溪、同安、南安、长泰等县,品种为乌龙茶和红茶,前者销往美国和东南亚,后者销往英国。厦门港的茶叶贸易量较小,约为福州港的十分之一,普通年份出口约5万担左右。民国年间更加惨淡,1936年厦门乌龙茶仅出口623吨。大大落后于闽东。

从清代以来,安溪一直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地,通过厦门港销往东南亚。新中国成立以后,安溪茶成为厦门“海堤”牌的原料,因发酵程度较高,茶汤浓黑,民间称为“酱油水”。上世纪70年代末,厦门乌龙茶在日本掀起乌龙茶热,刺激了安溪茶的生产;上世纪90年代,受台湾乌龙茶工艺影响,安溪开始生产发酵程度较轻的铁观音,由于香气浓郁,品质优良,大受市场欢迎,并迅速打开全国知名度,风头之健,超过了武夷茶。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安溪乌龙茶以同历史悠久的武夷岩茶分庭抗礼。闽南人擅长喝功夫浓茶,也引发结石多发。还是古人主张粗饭淡茶较为合理。

闽茶悠悠千载香

近年,闽东的福鼎白茶后来居上,异军突起,大有领导风骚之后发优势。无论红茶、白茶、绿茶,茶业,无疑古今都是福建农业的优势产业,当今更是振兴乡村的有力引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