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满篇忆先贤
---读《郑贞文诗文选集》有感
龙山神獒
厦大校友,中文7701郑星,日前送来与她老父亲郑炫共同整理出版的《郑贞文诗文选集》,细细品读,不由无限唏嘘感慨。

郑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号心南,福建省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龙山巷3号故居。12岁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5年再度赴日,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该校教授片山正夫称赞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日本留学期间,郑贞文与帝国大学的同学周昌寿、罗鼎等人一起,参考了多部英文、日文辞典,编成一部《综合英汉大辞典》,后经黄士复、江铁等人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共收入单词、复合词、外来语13万条、成语7万多条,内容丰富,编排得当,极具参考价值。1918年秋,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应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之聘,到该所任编辑,1919年任编译所理化部主任,负责主持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图书的编审工作。这一时期,编辑出版了一批极有时代特征的化学工具书、教材和科普读物。并且提出化学元素命名原则,创作了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汉字。

1920年10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到上海召开厦门大学第一届董事会,选福州人邓萃英为校长,并邀请郑贞文任教务长,负责厦门大学的筹备工作。郑贞文在集美与陈嘉庚先生毗邻而居,曾共同对校舍建造及部、科设置等悉心筹划。1921年4月,厦门大学成立,分师范部和商学部,师范部又分文、理科。期间他创作了厦大校歌,流传迄今。5月初,邓萃英辞职,陈嘉庚聘郑贞文为代理校长。不久林文庆任校长,郑贞文任教务主任兼秘书长。1921年8月,郑贞文离开厦大,回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32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编译馆,辛树帜任馆长,郑贞文被聘为专任编审兼自然科学部主任和译名审查委员会主任。1932年底,郑贞文回乡任福建省教育厅长,前后10年多,致力于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期间经历了艰苦的抗战时期,福建的教育事业不但未因战乱而停顿,反而大为发展、改观。创办了一批各类学校,基本自成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郑贞文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和对台广播组编审。他虽年老多病,仍尽心致力于文史资料研究和对台宣传工作。郑贞文除了从事地方文史资料搜集和整理外,还关心全国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1963年,当他看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征集文教稿件时,便选择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和“王云五”两个题目,经过多方收集资料和回忆,撰写了当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以及有关王云五、张元济、高梦旦等人情况的珍贵史料。他先后在《光明日报》、《文汇报》和《文史资料选辑》等报刊上发表过《郑成功收复台湾》、《榴花梦与镜中梦》和《国民党的反共特种教育》等文章,他还撰写和编审了不少对台宣传的广播文稿,热情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努力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为统一大业贡献了力量。

郑星写道:她在厦大读书期间,竟然不知自己的祖父就是校歌作者。他总结祖父一生有三大成就:一是统一了汉语化学名词;二是复原、编印一大批珍本古籍;三是参与筹办厦门大学。诚哉斯言!先人虽逝,业绩永存,潜德幽光,世代传承。个人史、家族史,其实就是民族史宏伟篇章中的生动脉络,跳动音符,随时光流逝,愈发显现无限生机与魅力。

我祖父出生于1892年,比郑贞文小1岁,应是同时代人。他没有出洋接受新式教育。抗战期间,省府及各部迁往永安,郑贞文任教育厅长,我祖父先在民政厅任秘书,后因城区遭轰炸,民政厅从水井街迁往吉山,他曾一度负责战时县长培训工作,应当与郑贞文相识并有不少交集。后成立临时参议会,派任郑祖荫、陈培锟(正、副议长)秘书。解放后任陈绍宽秘书,也在省文史馆任馆员,应当很熟。我父亲1945年毕业于省立医学院,携我母亲应聘到台湾淡水从事海港卫生检疫,并开办诊所。“二二八”后返回,在省立医院工作,曾住在河东路,这一时期,郑贞文一家也住在河东路。我祖父、父亲都是民革成员,推测应有世交之谊。尤其是,解放后不久,河东路房产被政府征用,换房搬入龙山巷4号,龙山巷3至6号原是郑家祖屋,一住长达39年,直到1994年拆迁搬往西郊。基于以上缘由,使我对这本诗文选,感觉人物、事件很亲近,很真切!

原来同居龙山巷,仿佛乡土故人来。
郑贞文,作为近代文化名人,他的功绩跨越文理,多才多艺,而他一生所处的时代,历尽风霜雨雪。可以断言,这是一本涵盖近代大事件的难得好书,值得细细品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