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1981年厦大60年校庆

标签:
厦门大学60年校庆 |
分类: 校园钟声 |
回忆1981年厦大60年校庆
⊙龙山神獒
受文革影响,厦大多年没有举办校庆。1981年,万象更新,厦大举办隆重的60年校庆活动(1921-1981)。当时在校学生有77、78、79、80四级,其中77、78级是恢复高考后入学,77级是当年12月高考,次年3月入学,78级则是当年7月高考,9月入学,前后相差仅半年,有些公共课在一起上。这次校庆隆重、简朴而热烈,其中印象深刻的有3件事,迄今难忘。
当天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嘉宾有省委项南书记等各方来宾。有位老人戴着帽子坐在项南旁边,一直用双手捂住脸面,后来他说是因为台上灯光太强烈了。轮到他发言时,他缓缓说:我叫吴亮平,中央党校顾问。我是厦大1921年首届学生(现场掌声响起)。当时我在上海街头,偶然看到陈嘉庚创办厦大的招生启事,觉得一位华侨创办大学有些稀奇,就报了名,被录取了。读书2年就到江西参加革命了。经过长征到达延安。有天在街上买菜,碰见厦大校友许涤新,他说:老吴啊,我正要找你。明天老毛要见个美国人,让我翻译,但我这些天课程很满,你代我去翻译一下。我就去了,这位美国人名叫埃德加·斯诺,后来写本书叫《红星照耀中国》(现场掌声极其热烈!)。
“……为革命钻研技术,分明是又红又专,被他们攻击为白专道路”(1978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这是徐迟先生那篇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开场白。这篇文章,使陈景润名扬天下。
陈景润,福州人氏,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徐迟先生这篇报告文学发表时,我还远在闽北一个僻远小村插队劳动。一天夜里,在小油灯下仔细阅读福建日报上转载的“哥德巴赫猜想”,激动的一夜没睡。当年像我一样受该文鼓舞,心潮激越的青年不知有多少啊!我们阅读“猜想”,也在心底无数遍“猜想”着,把无数青年抛向“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岁月何时能告终结?不久,恢复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许受“猜想”一文的鼓舞太大,第一年就报了陈景润的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数学单科考得不错,但总分不足,落选了。据了解,那年可能与我持相同想法的人太多太多了,以至数学系成为炙手可热的大热门,而数学系实际是厦大理科中最小的系,招生人数极为有限。60年校庆,陈景润将前来参加校庆的消息传遍校园。那天,当他在校友们的簇拥下步入建南大会堂时,全场掌声雷动,许多师生不顾斯文,站到座椅上欲一睹大师风采。陈景润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刚落座就发现“恩师”前校长王亚南的夫人在台下,他赶忙起身,下台与师母握手,问候……现场又是一阵如潮掌声。这一场景迄今印象深刻。
三、黄厚哲教授为学生擦黑板
校庆中,各系都请几位知名学者为学生开讲座。生物系也不例外,请来了武汉大学一位学部委员(现称为院士),她是厦大生物系毕业的,时任系主任黄厚哲正是她就学时期的老师之一。黄老很高兴地向大家介绍了这位知名校友,请她给大家介绍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接着,黄老就拿块黑板擦站在一边,要为这位学生不时擦黑板(当时条件简陋,没有投影等设备)。那位讲课人极为诧异,不断要请黄老下台就座,但黄老师始终微笑着让她接着讲。台下学生不断鼓掌,这一幕给我印象很深。这也使我联想到,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在挪威演讲时,现场主持人全场为她半跪着拿着话筒的场景。对知识的尊崇,言传身教,其实就这么简简单单。
前排:汪德耀、卢嘉锡与香港校友
附录:厦大60校庆,我任筹委秘书长。1、早在年前,项南就请中央美院时宜副教授等3人来校雕塑,今立于群贤楼前陈嘉庚铜象,学校拨款10万,时宜等人住招待所近一年,------其后又塑鲁迅石雕象及郑成功象,我虽没用公款宴请一次,符合如今八项规定,但仍心感不安!2、校庆主轴应以宣扬陈还是鲁?当时是一大争议点,我是力主以陈为主,项南力挺。以陈象是铜鲁象是石,有人却说是厚资薄无,是阶级观问题,足见左风犹烈。3、什么是校友?有主张应是纯厦大毕业生,而我认为:但凡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都算。否则薩本栋、汪德耀、王亚南都不能算,也加不入校友会。4、卢嘉锡是我早先电话邀请并获同意回校参加校庆典礼,而且亲自喜告我刚获命任中科院长,我即向党委报告,但多数人不相信卢为正职,认为最多是副院长,当时知识分子最多充秘书或副手,以至在安排主席台席位上,能否上前排成为争议点。为此包括伍洪祥在内与厦大领导讨论到午夜,会后仍意见纷纷。5、陈景润回校曾先到我家,送我他新婚照片,至今仍存(潮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