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乌石山八十一阶一号:祖父的老屋
标签:
乌石山八十一阶一号老祖屋闽都文化 |
分类: 家园风物 |
走访乌石山八十一阶一号:祖父的老屋
⊙龙山神獒
听说乌石山八十一阶一号:祖父的老屋,现在成为闽都文化研究会的一部分,《闽都文化》编辑部就设在我的老祖屋内。适逢旅居美国的表哥返榕,就带他前往一探究竟。

原先的西面大门被从内部封闭,改开半山腰东面大门,这里原是道山小学旧址。

祖父有3个男孩,所以这根灯柱有3个铁环,民间添丁,福州话谐音“添灯”,灯柱安在主厅大梁内里,表明主人常住本地,安在外侧,则表明主人常住外地。

我表哥说小时候,一生下来,从医院抱回就住在这间小房里。

小姑的卧室成为编辑部的财务室。

祖父的卧室成为秘书处和学术部。

前天井,原从这里进出,从西大门直角转向南,有三道门。出门右侧有个小房间,现在是库房。以前我来看望祖父,有时就在里面歇息。
正厅,原有一套桌椅摆设,文革时期被我祖父一个养女,生活比较困难,就搬到她郊区的家里去了。

西面卧室,长期出租给一户邹姓人家,其户主原是文化人,解放初期被枪决。文革后被平反,认定是中共城工部安排的地下人员,属于冤杀、错杀。一家人为此受尽苦难。

表哥说,伴随这棵长在墙缝中的榕树一道成长。小时与他比高矮,后来骑在树枝上摇荡,如今只能仰视它那参天挺拔的身姿了。
1953年编撰《雪峰山志》,陈培锟题辞


祖父91-93岁,在八十一阶一号内《撰写百年来所见所闻》,下面这张封面上的字是我父亲所写,父亲是长子,受祖父影响,虽然是个医生,但书法也不错。祖父没有给后人留下财富,只有诗书传家,惠风长远。祖父是个文人,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抗战、内战、新中国、文革、改革开放等时期,曾经担任过高登艇、郑祖荫、陈培锟、陈绍宽等前辈先贤的秘书,爱好文史。如今,一批热爱闽都文化的人马驻扎在他的老屋,一批批优秀文章从这里编发,他老人家在天有灵,应感十分欣慰,也是吾等后辈,散居在本地或世界各处所共同乐见的。

周围的乌山景区也已全面整修,面貌一新。但在我们眼中,似乎更像个新的园林,与原先“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情景已大相径庭了。我们感觉来到一个新区,而非儿时家园旧地,这可能是我们作为原住民的一点特别感受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