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乌石山,石字为何多个点?

标签:
文化乌石山 |
分类: 家园风物 |
福州乌石山,石字为何多个点?
⊙龙山神獒
福州乌石山,北麓标识上,石字上面为何多了一点,是不是错别字?不少福州人和外地游客都感到很困惑。本土有些书法家认为,作为研究书法专业者,这肯定是个错别字。而鼓楼区乌石山风景区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说,“乌石山”三个大字,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原笔,现在的字是从原帖上拓下来的,赵孟頫的“石”字,就是加一点的,现在这么雕刻完全是尊重原著。又有一位书协领导称,赵孟頫的石字,确实多一点,如果从字帖上面来拓,当然要尊重原著,但是这种艺术性写法应有所限制,不宜在学校等公开场合推广。
其实,福州乌石山的石头有一点,背后有故事,有说法,石头有泪,泪动千秋!福州人还真不该给忘了!元代赵孟頫所书的乌石山,石头掉下一滴大眼泪,就是为了悲悼为保护全城百姓安危而慷慨就义的穷书生周朴!故事就记载在《闽都别记》一开篇上!
福州五虎山下(载自老照片)
《闽都别记》这部大作的故事,其实就从乌石山说起。福州城里书呆子气十足的处士周朴携子游览乌石山诸景,并四处题诗。周朴,唐末诗人,寓于闽中僧寺,假丈室以居,不饮酒茹荤,超然独处,诸僧晨粥卯食,朴亦携巾盂,厕诸僧下,毕饭而退,率以为常。郡中豪贵设供,率施僧钱,朴即巡行拱手,各丐一钱,有以三数钱与者,朴止受其一耳。得千钱以备茶药之费,将尽复然。僧徒亦未尝厌也。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返。苟得一联一句,则忻然自快。尝野逢一负薪者,忽持之,且厉声曰:“我得之矣”。樵夫矍然惊骇,掣臂弃薪而走,遇游徼卒,疑樵者为偷儿,执而讯之。朴徐往告卒曰:“适见负薪,因得句耳”。卒乃释之。其句云:“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彼有一士人以朴僻于诗句,欲戏之。一日跨驴于路,遇朴在旁,士人乃敧帽掩头吟朴诗云:“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朴闻之匆遽随其后且行。士但促驴而去,略不回首。行数里,追及,朴告之曰:“仆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士人颔之而已。闽中传以为笑,或曰:“晓来山乌闹,雨过杏花稀。古陵寒雨绝,高乌夕阳明。高情千里外,长啸一声初。”亦朴诗也。
黄巢作乱,兵至福州,求得朴,问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巢怒,杀之。《全唐诗话》,周朴尝咏蝶云:“可怜黄雀衔将去,从此庄周梦不成。”至是为黄巢所杀,人以为诗谶。后人于邻霄台祀之。张浚帅闽,奏请庙额,曰“刚显”。《闽大纪》,周朴被黄巢斩杀,喷出冲天白血,惊退贼兵,保了福州一城百姓的性命平安。元代赵孟頫所书的乌石山,石头掉下一滴大眼泪,就是为了悲悼为保护全城百姓而慷慨就义的穷书生周朴!由此看来,这个点,很大点,很沉重!他提示:后代福州士子,任何时候必当以百姓安危为大,舍命取义,永远不向暴政与邪恶低头!这个点,一点重于泰山,永驻青史!永远延续在福州人的基因里,血液中,随时将沸腾!
老祖父故居现在虽已不属于我们,但被修的很好,我们可以随时经过看看,回忆儿时许多往事!
我老祖父的家就在乌石山北麓山脚下的八十一阶一号内,而我与父母则住在鼓东的龙山巷,小时候经常从鼓楼前走路来探望祖父。每次出门都会想法带点零钱,经过南门清真馆时,顺道到里面吃一份香喷喷的牛肉炖罐,回来经过妙巷口,再吃碗虾油味浓烈的鱼丸。而看望祖父之后,就可以纠集邻里伙伴,上乌山尽情奔跑游玩。乌石山上,留下我和附近邻里小孩的无数足迹,一日内可以上上下下奔上跑下七八趟。遇到节日放焰火,我们就在山顶上尽情观看。乌石山,现在成为知名景区,但在我的心里,那其实只是我们老福州人的家园,或是后花园,他早已是我们曾经生活的一部分,是故乡留在心底深处的深深印迹。乌石山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已经知晓的、发表的都不少了,我今天只是稍稍透露点“隐秘”的。如:朱熹,在福建各处题刻甚多,但在一处留题最多的,就是乌石山,达到“一山四处留题刻”,分别是:清隐、石室清隐、道山祠、光风霁月。其他的,先薯亭、黎公石、古篆刻,留待日后慢慢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