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怕的“室友”

(2013-06-03 20:14:16)
标签:

亲子教育

自恋

复旦投毒事件

分类: 家庭辅导

复旦大学“室友投毒事件”曝于天下后,“室友”一词很快成了热门焦点。甚至有人为此写了条微博,罗列出近些年发生在大学宿舍里的多起暴力案件,戏称说“感谢当年室友的不杀之恩”。

曾几何时,“一起同过窗”是关系“铁不铁”衡定标准之一,可是,如今的“室友”啊,“你们”怎么了?

有消息称,在复旦投毒事件中,“室友”林姓同学似乎仅仅为了平摊水费问题,就和别人发生了争执,最后残忍投毒,毒杀了另一个年轻的生命。

姓同学是个怎样的人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冷漠而残忍?而滋养了这分冷漠与残忍的,又是怎样的“水分、肥料与土壤”?……是家境贫寒,让他极度自卑么?家境贫寒真的可以让一个人的灵魂坠落深渊吗?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在有限的新闻报道中寻找蛛丝马迹。 “自卑、羞耻、嫉妒、冷漠”,读资料时,这些感受跃然于脑海。

 

试图仅仅凭借有限的新闻报道就过滤出足够资料,足以窥得其性格养成的秘密,显然是徒劳而极不靠谱的;毕竟影响一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极其广泛的因素。但是,投毒事件里的诸多情节,毕竟严重背离社会良俗,在有悖常理处,或许还是能看到全豹之一斑。我们也许可以尝试“还原”这类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影响。

林姓同学一直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对“羞耻感”极为敏感的人。对于任何人而言,“羞耻感”都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感受之一,而“羞耻感”的形成又可以让人隐约联想到成长经历中的悲惨遭遇。心理学家发现,绝大部分的心理创伤都由于人们成长经历中点点滴滴的事件堆积而成。“自尊”严重受创的人群,其问题根源往往来自与母亲或主要抚养者的点滴互动。

举例来说,2岁的宝宝看见路边野花开得绚烂,于是想把自己的这一惊喜发现与母亲分享,然而母亲或许因为见怪不怪,或是那一刻心情不好,再或者是别的原因,当宝宝兴奋地分享喜悦时,却报之以阴沉的表情,甚至会皱眉表示反感,进而教育孩子不要随便采摘花果……母亲此类表达,无论她自己如何去解释其合理性,可带给孩子的感受毫无疑问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不!”而已。孩子脆弱的自尊就此受损;孩子的感觉就像是从喜悦的天堂里被瞬间打进了阴沉的地狱。这一刻,年幼的孩子对其遭遇根本无力去做任何的理性解释,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我”是不好的,“我”很糟糕,“我的一切”都很糟糕。如果类似的经历一遍遍地发生在孩子身上,“羞耻感”会紧紧将他捆绑,甚至一生无法摆脱。

神经生物学的最近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在社会化的初期阶段里,还未能发展出应对强烈羞耻体验的能力,假如在发展的关键期儿童缺少通情达理的父母,那么重大负性情绪的调节通路,其发育就会受到阻碍。

如果父母不曾为带给孩子羞耻感而做出适当的弥补,孩子自己为了应对这种折磨人的感受,就会发展出一套“补偿机制”。幼儿最擅长的方式就是“幻想”,他们会把自己幻想成为“独特的、伟大的、完美的”的人,借此屏障来保护自己脆弱不堪的自尊。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幻想会伴随他们一生。

这类人长大后,或许会表现得对自己要求严苛,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业、工作,都要求完美;同时又表现出情感冷漠——有时候是一种 “厚脸皮”,他们自我肯定,与他人疏远,在别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却可能是天大的事情……总之,他们对“羞耻感”有着异常剧烈的反应,一旦体会到这种感觉,就立刻会迸发出愤怒和责备。

嫉妒,是他们的生活的主题之一,但他们自己却丝毫不觉察,更不愿承认。当看到别人拥有某种资源自己却没有时,他们便会感受到自己的优越感受到威胁,下意识里,为了保护这种自我优越的感受,他们可能会通过贬低他人的方式,为自己保留住优越者的位置。

小强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从小母亲就看不起父亲,认为父亲“没有本事”;于是,在强烈的失落感中父亲转而对小强异常苛刻,母亲也格外期望小强日后能出人头地。父母双方的期待像两座大山压得小强不堪重负。每当他感到疲惫的时候,总是有个内在的声音告诉他“你这样非常糟糕,真让人失望!”他长大后,没法摆脱掉“内在父母”对他的评判,他丝毫不敢放松警惕……

上了大学后,小强发现自己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自在的生活,做事总是畏手畏脚,在周围人眼里,小强是一个内向的、没有勇气的、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小强的父亲非常失望:“你看看其他同学都在干吗,你天天又在干什么?你难道不该学学其他同学的样子,多些社会工作,多积累些社会经验?!”这句话就像撕开了小强长久以来深深埋藏的疮疤,痛苦感受蔓延、直至充满他的内心。为了逃避这种痛苦感受,小强在内心反驳道:“他们有什么可值得我羡慕的?我是谁呀?我跟他们不一样,我在学业上的成就是他们不能比的……”

这样的内在语言听起来是傲慢,可是,嫉妒常常躲在傲慢的背后。对小强这样自尊心极为脆弱的人来说,他们对优越感的渴望,就像个瘾君子对毒品的渴望一样,明明知道追求优越感只能换得片刻满足,也要一生永无停歇地追寻优越感。然而,这种追求总带着一丝绝望的味道。

或许,在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里有两位受害者,林姓同学亦是其一。之所以他会今天走上这条不归路,总脱不开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与伤害。当父母们被嫉妒情绪包围,沉迷于虚幻的优越感、自大的妄想与完美主义中时,他们或许就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的需要,或者就错误地理解孩子的愿望。

也许父母们可以停下来检视一下自己:

你是否对孩子抱有不切合实际的期望?

你是否忽视了孩子的生活,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或想要什么?

你是否对孩子比较冷淡?

你是否喜欢在外人面前炫耀孩子的成绩,有意无意间用孩子在满足自己?

你是否常常担心孩子会“出问题”?——这也让孩子常常感到养育环境带给他们以恐惧与焦虑。

你和配偶的冲突中心是否常常就是你们的孩子?

…………

                                                   (阿诺行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