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上提到在一些家庭功能缺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感到自己对家庭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有着重要的责任。这些孩子通常会以:做个好孩
子、坏孩子、隐形孩子的方式去“拯救”ta的家庭。没想到这个说法,在微博上引起很多的讨论,甚至有些博友直接说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一种。也是因为这样,勾
引了我想就此多说两句的冲动。
家庭功能,是家庭治疗师常常提到的词。它常常与家庭结构或家庭互动模式同时出现,在家庭治疗中,治疗师会去了解家庭结构从而判断其功能是否完善。然而,家
庭的结构(互动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个动态的过程,家庭成员之间常会因为一些家庭事件(如:出轨、酗酒、离婚、失业、死亡等)或来自于外部环境的
变化(如:地震、水灾等)受到影响,从而家庭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每个家庭都会有其自组织的过程,并最终以某种大家都能接受的状态继续生活下
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某位或某几位家庭成员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以保证整个家庭不“支离破碎”。说来奇怪,往往被“挑选”出来“委以重
任”的不是成年人,更多的时候是孩子。
回到之前提到的那三类状态的孩子,不能忽视的确有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会停留在这其中的某个阶段,比如:我一下子想到的是那些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孩子,从小就好,好到成人之后,有了好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一切都平稳极了,也令人非常羡慕,然而有一天TA走进咨询师说:“我想知道我是谁,我究竟在哪里?”当然,还有一些“边缘少年”从小到大都是班里、学校里最令老师家长头疼的那个孩子,常常会被老师叫家长,或者沉迷于某种行为(如:沉迷网络、控制饮食)中无法自拔,再或者孩子久病而不能康复等等。总而言之,他们要么以自己的优秀,要么用自己的“不乖”吸引所有的目光,借此无论是家庭的其他成员还是外面的人,都不会再去看家庭中真正的核心问题了,这些问题不揭示出来,家庭还能保持现状,这些问题一旦暴露,后果……
我仍旧喜欢将这三种划分理解为某种情境下产生的状态,这样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家庭都是积极而有利的。没有谁是始终如一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变化。这也就使得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都会有或多或少处在某种状态中或在这三种状态中不停“摆荡”的经历。最终的结果是使家庭结构以良性的方式互动下去,而每一个人都乐在其中。其实,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进行这样的“自组织”,那些家庭功能缺失的家庭,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以一种状态僵持不变,只是基于个体人格差异和外界环境影响,加之与其他家庭成员“自组织”之间的不协调等等原因,导致家庭功能的完善始终受到影响。家庭治疗师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协助家庭进行调整和改变。多数情况下的家庭,其实不一定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
因此,涉及状态,就会相对复杂并充满弹性和动力。说了半天,只是不希望看客们简单的依照三种标准给自己或他人盖棺定论,有变化才有可能。
关于“隐形孩子”的话题,之后我会专门谈一谈,敬请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