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主体间性互动的片段
(2012-07-22 19:30:43)
标签:
心理咨询主体间性精神分析杂谈 |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治疗师似乎从接受训练的那一天开始,就准备好面对来访者带来的种种令人痛苦的经历,面对他们带来的诸多生活困境或问题。也正是为此,我们常常会陷入只看来访者的问题或一味努力为其解决问题中,然而这样的努力方向使得治疗师一不小心走入了“偏执分裂心位”。
同时,来访者本身也许就会很容易承认自身的错误或缺点,或是为了迎合治疗师,展示出更多的缺点和错误。以一种完全退行的方式,把自己“描绘”成无能的,极坏的样子。这样便可以理所应当的企求治疗师“解救”自己。
然而,遇到一位退行到如此地步的来访者,治疗师也会感到非常痛苦,心理治疗的过程也变得艰难异常。为了处理和面对这样的窘境,治疗师便会为此继续陷入寻找、验证来访者无能的证据中,无法自知。
接受过传统精神分析训练的治疗师,常会在此时做出一个评估,即:该来访者的人格发展阶段处在口欲期。。。
这个动力学诊断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当我们退到个案发展的开始,也许就会发现存在着一个“启动点”,即治疗师以一种偏执(偏执分裂,常被理解为人格发展最早期的显著特点)的状态投入整个治疗,来访者便以一个偏执(全糟糕,极坏)的状态加以回应……
如果治疗师从一开始,可以像寻找、发现来访者的弱点(所处的困境等)一样去寻找ta的优点(成就等),让来访者像接受自身不足那样接受自己的优点。那么情况又会怎样?
(阿诺的穷思竭虑)
同时,来访者本身也许就会很容易承认自身的错误或缺点,或是为了迎合治疗师,展示出更多的缺点和错误。以一种完全退行的方式,把自己“描绘”成无能的,极坏的样子。这样便可以理所应当的企求治疗师“解救”自己。
然而,遇到一位退行到如此地步的来访者,治疗师也会感到非常痛苦,心理治疗的过程也变得艰难异常。为了处理和面对这样的窘境,治疗师便会为此继续陷入寻找、验证来访者无能的证据中,无法自知。
接受过传统精神分析训练的治疗师,常会在此时做出一个评估,即:该来访者的人格发展阶段处在口欲期。。。
这个动力学诊断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当我们退到个案发展的开始,也许就会发现存在着一个“启动点”,即治疗师以一种偏执(偏执分裂,常被理解为人格发展最早期的显著特点)的状态投入整个治疗,来访者便以一个偏执(全糟糕,极坏)的状态加以回应……
如果治疗师从一开始,可以像寻找、发现来访者的弱点(所处的困境等)一样去寻找ta的优点(成就等),让来访者像接受自身不足那样接受自己的优点。那么情况又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