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采访问答:关于混合抚养
(2012-02-15 22:06:09)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庭辅导 |
有关混合抚养的提问(来自《心理月刊》):
1、
2、
3、
4、
5、
1对于婴儿来说,一个稳定、良好的养育关系至关重要。婴儿需要在养育者的悉心照料下,逐渐熟悉对方的声音的语气语调、皮肤的触感、怀抱的温度等等,并且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感知到这样一个养育者是可以信任的,是基本上能够随时满足他/她的需要,缓解他/她的焦虑(饥饿、寒冷、不适)的;然后基于这些信任,婴儿开始形成对外部世界的基本安全感,体验到自我价值,继而与外界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理论上讲,母亲是最适应抚养婴儿的第一人选。因为她的心跳和呼吸节律,天然地与孩子还在胎儿时期是一致的,这十分便于孩子在一个相对较短的相处过程中形成对她的信任。而混合抚养,如果发生在孩子2岁以下,对于孩子的适应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她需要不断地收集来自不同养育者的个体特征,然后尝试着去感受与“这一个”养育者相处时的感受,判断是否安全。如果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养育者更换得过于频繁,婴儿将无法对一个养育者产生较为深刻的依恋,甚至出现各种症状(生理疾病,易哭泣,易不安躁动等等)。
所以,如果我们抛开养育者自身的性格缺陷(有一些母亲本身就是“稳定”但是“糟糕”的依恋对象,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理想的养育者次序是:
1.母亲单独抚养,其他家人缓解母亲自身的焦虑(比如家务、经济等);
2.主要依靠母亲单独抚养,其他家人帮助照顾婴儿;
3.母亲和其他家人同时抚养婴儿;
4.其他家人单独抚养;
5.保姆主要承担照顾婴儿的工作,但母亲和其他家人在场;
6.保姆完全单独照顾婴儿。
除此之外,婴儿成长的客观环境也一定尽量不要有太多变化,尤其是不要有“一天姥姥家,一天奶奶家”那种抚养模式。
2 在混合抚养的家庭中,多位大人争夺孩子的关注和爱,如果发生在孩子很小的时期(半岁以前),大家都在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这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重要“这个世界都来满足我”,各个养育人都尽力照顾孩子,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问题是这样的大人通常不是真的关心“孩子的需要是否及时地得到了满足”,而是在乎“孩子是否喜欢我”,希望在这样一个竞争中胜出,比如孩子是不是喜欢对我笑,是不是表现得对我比较亲切。他们无法去爱一个不微笑、不乖、不可爱的孩子,相应地,孩子就常常因此要去面对一张不够友善的脸孔,成长就会受到阻碍。
在年龄更大一些的孩子的家庭中,混合抚养中大人们争夺孩子的关注和爱,比如一些家庭成员需要孩子确认“我是对你最好的”,这样的成长环境常常会让孩子感受到左右为难,似乎他/她永远都是一个说谎者和背叛者(分别相对于在场/不在场的养育者)。当一个孩子的心智过早地运用到人际关系问题之中,他/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探索能力就会大大折扣。这是不利的一个方面。不过这也未必是百分百的不好,这个孩子的人际敏感度也因为比较高,成年以后,很可能比较擅长处理人情世故,生活中处处逢源。
3 是的,一个主要的抚养人最好被尽早确定下来。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新妈妈抱怨孩子的姥姥、奶奶,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好,但是她们自己又不肯坚持去做她们认为对的、好的养育行为。这样的新母亲,常常是希望自己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得到100%母亲(或者长辈)的肯定——而得到母亲的肯定,这恰恰反映出她还保留了一个女儿的心态,而不是一个成年人,或者说母亲应有的心态。所以家庭治疗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凡事追求百分百的好女儿,那么,面对自己的孩子,你一定不是个好妈妈”。
还有一些母亲,则愿意在孩子比较早的时期,把照顾孩子的责任拜托给其他家人或者保姆,认为反正孩子小,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一般她们会等到孩子需要上学的时候,才把孩子的养育责任接管过来。这里面有两个风险,第一,孩子的依恋对象一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小时候抚养他/她的那个人,有些母亲会对此难以接受(比如有的母亲觉得自己是为了保障孩子成长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才把他/她委托给别人的,孩子和自己不亲,就觉得心酸)。第二,孩子的许多脾气性格,是他/她与自己的抚养人长期互动的结果,后来接管抚养责任的母亲,很难快速地让孩子的脾气性格发生改变。
4
母亲不需要特别争取,孩子一定会在心中专门为“妈妈”留下一个极其特殊的位置(父亲也是一样)。这个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在很多收养家庭的孩子身上看到。
其实很多母亲,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没有陪伴在孩子身旁的母亲,想要争取的,是成为孩子依恋的那个对象。但是依恋关系是一个时间的作用结果。孩子母亲首先需要尊重并体谅孩子对于原先的主要养育人的这一份依恋,同时在将来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培养亲子之间的亲密感情。
通常,如果一个孩子在其他人员身边长到6岁以后,他/她对原来的那个养育人的依恋,就很难再被其他人所替代。但这不等于说,这样的孩子和母亲之间不能够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早年的养育环境较好,他/她就拥有了较好的与他人(包括母亲)相处的基本能力。只是这个孩子内心比较感性的那一部分,留给之前的养育对象了。
5
PS 另外,对于很多目前逃避养育责任的父母(原谅我用“逃避”一词),我想说:不管你的孩子小时候谁来主力抚养,但是最后和这个孩子一同生活时间最长,相互影响最多,十有八九还是你们自己。当孩子上学的时候听课不认真,青春期的时候叛逆不好管,你们也许都可以抱怨说“都是你奶奶/l姥姥……没把你管好”,但是再以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