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bmiddle/5de2e7f4tb1c5792286e9&690
在回忆那个必须有成人照顾的阶段时,我们似乎对此毫无记忆。在这个阶段里,世界似乎只有母亲与婴儿,母婴之间只能用身体或情感进行交流,语言在这个时候变得无力。
在吃奶和喂奶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由于母亲体内荷尔蒙的作用,使得绝大部分的母亲会在喂奶的同时,不由自主的爱抚自己的孩子,并用眼睛深情的与婴儿的目光对接。这种双方的凝视,有时会让我们产生某种错觉,就好像是爱情中的人们那样,专注,温柔……
有多少人说这种包含画面至今仍旧记忆如新?我想大概不会,然而这种温暖的,深情的,被关注的感受会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但是,不幸的是,并非所有人都经历过如此充满爱意的过程。哺乳阶段的妈妈,虽然充满母性,但是也会有其身心疲惫的时刻。
“这是一种伴随着幸福感的痛苦”。
“每天只能断断续续睡上几个小时,疲惫不堪,睡眠完全被打乱。”
“有时,深夜刚刚入睡,就被孩子的哭声唤醒,看着他那嗷嗷待哺的样子,我会感觉到心疼。”
如很多母亲所描述的那样,这个阶段母婴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不仅仅是乳房和嘴巴的关系,更多的来自于我们那些非语言信息的交流,如:彼此的深情凝视,婴儿吃饱后满足得意的神情,等等。
著名的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茵早在19世纪时,就将人们的视角转向了母婴间的互动过程。从此,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在这个不如阶段所发生的一切,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何等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喂奶,谁不会呀?都知道母乳喂养对孩子最好,配方奶粉不好,但是很多母亲为了自己的身材,而放弃使用母乳……”我想,对于哺乳期究竟采用什么奶喂养孩子,并不是我们心理学关注的主要方面。对于儿童的发展,我们更关注母亲或主要抚养着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喂养,或者说,在喂养过程中,抚养者应该如何做,才能提供给婴儿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婴儿的心理状态犹如一棵小幼苗,但是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非语言的信息,体验到各种基本情感,忧伤或满足,难受与舒适等等。婴儿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简单的,甚至没有太明显的区别,或者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这些复杂的信息。婴儿的心理发展需要外界的呼应,依靠成人应对各种感受。例如:肚子饿了,母亲是否会及时喂奶?当排便之后,身体的不舒适是否能有人及时帮他处理好,减缓自己的不适感等等。对母亲而言非语言的回应方式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声音,语调以及对婴儿的爱抚等。这些回应会增加婴儿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温馨甜蜜的、妈妈挂着微笑的面容,还是周围充满着威胁,令人不安的,妈妈的脸上永远都是双眉紧锁,或者充满敌意,总是不愉快的……
那么,作为母亲你可知道孩子需要你给予他怎样的回应?
近几年,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婴儿模仿实验,首先心理学家将实验分为两组,A组成年人被要求模仿婴儿的面部表情,B组成年人要求不模仿婴儿表情,实验结果发现婴儿会给予A组成年人更多的关注。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是通过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的”。模仿婴儿行为的意义在于,传递一种“感同身受”的信息给婴儿,其潜在意义是告诉孩子:“我理解了你”。这一点很重要,是培养孩子共情他人能力,也是情商培养的基础。第二个实验发现婴儿在出生之后,就具备了模仿他人的能力。因此,结合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在孩子大哭大闹或烦躁不安的时候,母亲可以通过模仿孩子的感受,用同样的大声喊叫来回应孩子,然后逐渐降低自己的嗓音,直至把孩子带入一个安静的状态;当孩子感到紧张的时候,母亲可以抱紧他,轻轻摇摇他,直到孩子放松下来;当孩子情绪低落郁郁不振的时候,母亲可以给他专注的眼神,传神的看着孩子,并用微笑与孩子交流,孩子会在这样的一种非语言状态中慢慢快乐起来。
总之,这些实验都让我们知道母亲是可以帮助婴儿调节情绪的重要他人。然而,这些早期的经验从本质上将会塑造一个人一生与他人交往模式,以及应对情绪变化的特有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