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咨询偶得2011-8-27:被溺爱的委屈

(2011-08-27 22:02:55)
标签:

转载

必须转吧!太棒了!很好的诠释了我心里的那个家庭等级的观念。要让璇儿看看。。。。嘿嘿

观察那些溺爱孩子的家庭,

过度溺爱的父母,通常会抱怨——

    我们都对你这么好了,

    什么都听你的,

    你怎么还是这么不懂事,不惜福呢?

 

如果有邻里,大家通常会说——

那谁谁谁家的孩子,太不听话了,

要是我们家的,早抽他了。

 

于是,在这样一个既定的故事大纲里,父母永远扮演者牺牲者、付出者、关爱者的“好”角色;而孩子,则必然承担起不懂事的“小坏蛋”的角色。

 

但是,被溺爱的孩子的委屈,往往就被我们忽略了——

是谁,把这样一个混蛋的标签,硬生生贴到了我的身上?

 

健康成长的童年,需要爱与挫折的有机结合;

孩子们需要的,是一种安全框架保护(同时也是限制)之下的自由;

父母需要的,是配合孩子的成长,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地,将这个框架向外扩张,交给孩子日益增多的自由;一直到有一天,当初的孩子已经长大,已经可以不加保护,也不加限制地,直接与现实生活发生接触;

在此之前,父母对于孩子的限制,是权利,同时也是责任。

 

这些年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出现一股来势汹汹的热潮,

批评某些父母始终不肯放开孩子的手,永远把孩子限制在一个过分狭小的生长空间之内;

甚至有狂热者高呼:“就算我的孩子想考最后一名,那也是他的选择,我们也要尊重。”

 

对此,我只能说——

父母把孩子的脑袋揪下来,必然是不对的;

但反过来,一定把一颗成年人的脑袋放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同样也是残酷的。

孩子们的心灵,还扛不起那么多“选择之自由”。

 

被过分放纵欲望的孩子,是渴望被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在必要的时刻抽一巴掌的(限制与保护)。

或者说,一个成长过程被过分放纵的孩子,实际上也是一个“无人愿意为他负责”的孩子,很可怜的。

 

我们观察一些有类似行为的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做出“看似很过分”的举动,其实就是在用行动表达他们从小到大都一直想要发出的控诉——

请不要一边允许(放纵、忽视、甚至暗自鼓励、勾引)我的坏,一边又批评我的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