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首届自体心理学培训--直播(二)

(2010-05-03 19:52:57)
标签:

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

徐钧

镜映

共情

人本主义

杂谈

    今天是课程开始的第一天,带着昨晚兴奋后的疲惫坐在一个角落里静静的听着徐老师对自体心理学的介绍。之前对于自体心理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科胡特这个标志性的‘符号’上,对于其他的也许就不太了解了。
    今天徐老师对自体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做了一个清晰的介绍,让我知道自体心理学并不是一个‘石头里蹦出’的理论,它与精神分析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这一天的课程下来,虽然自体心理学在我脑中还是一个胚胎的萌芽状态,但我已经能够闻到它与曾经了解的精神分析流派不同的味道。这种感觉我似乎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果在脑海中用一个影像来呈现的话,自体心理学像一个谦卑的智者。这种谦卑不是虚假的谦虚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卑微,它的谦卑来自于对无常世界的敬畏与接纳,对所有事物保持的那种充沛的好奇心。
    在今天的课程中有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我第一次从精神分析的体系中嗅到人本主义的味道,在自体心理学中我常常感到恍惚,因为它的概念经常唤起我记忆中属于人本主义的那些内容。它用‘镜映’的概念替代了‘共情’。通过文字也许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两者的区别,‘镜映’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来访者自己,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中,分析家不断地‘试错’调整着对来访者的映射,让来访者通过这个过程慢慢的看清楚自己的自体全貌。然而在实际临床的操作中人本的‘共情’也起着这样的作用,但是从字面上来看从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对‘如何共?’充满着疑惑,徐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表达着努力共情想要贴近来访者的状态,说实在的,这样的表达让我想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过分努力,导致面目狰狞。再发散一下思绪,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常常感到已经给予来访者足够的共情了,然而来访者似乎被‘吓跑了’,也许道理就在这里。
     以前我们在接受训练的时候常常听到一句话:“我们要尽量贴近来访者”。似乎没有人对此观点提出质疑,然而今天徐钧老师提到,自体心理学认为:“让来访者更贴近他自己”。哈!这是多么的不同,有了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似乎前者隐藏着某种‘侵犯’的味道,然而后者让人感觉不到分析家的存在,似乎此时的分析家更像是与沙发、书桌、墙纸一样的背景。徐老师也说,在‘镜映’技术掌握娴熟的时候,运用的恰当、精妙,会使来访者意识不到分析家的存在。整个治疗下来,来访者不会认为分析家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然而却非常有效的帮助了来访者。我写到这里,似乎能够想象出这种奇妙的体验,不尽自由联想到:从这样的一个背景中走出来的来访者,当他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是何等的自豪?!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