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住在“虚拟避难所”的人们

(2009-07-21 15:55:11)
标签:

教育

网络成瘾

电刺激

心理咨询

家庭辅导

分类: 感悟

   前几日,看到卫生部的一则通告,叫停所有使用电刺激治疗“网络成瘾”的方式。原因是最近全国各地都相继出现使用电刺激治疗网络成瘾的医院或机构,但这种方式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指导以及疗效的统计报告,因此卫生部将其叫停,由此我也想到也许该叫停的不仅仅是这种残忍的电刺激,更应该思考的是谁允许了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这些迷恋网络的人们?

   从这一则新闻上可以看出,在我国“网络成瘾”的现象似乎非常普遍,一些人利用这个噱头谋取经济利益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记得曾经电视里有过相应的报道,一家机构开设网络成瘾戒断中心,对那些需要戒除“网瘾”的人实行军事化封闭管理,每个阶段大概在一个月左右,收费过万。如此高昂的费用没有阻挡住家长“拯救”孩子的步伐,大批大批的“黄金白银”送进了这些机构。这些机构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以一种与世隔绝的方式切断他们与社会、网络的联系,以此来干预他们对网络的迷恋。因为那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有的只是具有同样特质人群和那些冰冷的“中心规则”。但是这些人最终还要回到社会,到那时谁又能帮助他们切断“网毒”的源头?谁又敢说这些被强制“押”进戒断中心的人们,不是在那里卧薪尝胆等待自己被“放逐”的那一天?

   我没有调查过他们这样的方式是否奏效,也不敢妄加评论。我曾经试图以“出口”理论来理解这些迷恋网络的群体,而今我想从另外角度再来探讨一下。

   从个人的角度上说,他是什么样的人?他身上存在哪些问题,只有当出现在人群当中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很多专家和学者也都说过,“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这与他们成长的环境、家庭教育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研究者发现某个人的基因中就有导致“网络成瘾”的片段;也没有那个专家发现“网络成瘾”可以通过基因遗传;更没有那个生物学家发现网络与毒品对人类的脑神经有着同样的药理作用。因此,是否也要把网络成瘾者与吸毒成瘾者以一种相似的模式开展戒断工作?

   从家庭的角度上说,当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被“网毒”牢牢困住的时候,其他的家庭成员此刻的脑子里也许不会在装下任何东西了,所有的目光和精力全部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这样的过度关注也许会进一步的给他们增加压力,而疏解压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告别现实生活,躲进虚拟空间。然而这样的方式就像是恶性循环,家长们越是试图将孩子拉出这个可怕地漩涡,孩子越是要沉浸其中。这就像是有时我们做好事时,也会因为过分努力而导致面部狰狞,但狰狞背后留给别人的就是恐惧和残忍的印象,因此好心好意被拒绝也是情理之中的。那么,家长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己因为焦虑而已经失去的帮助孩子走出泥沼的力量?最终也许就是这份无力感,才把孩子送到别人的手里,让别人代替自己去管教、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社会中一些人大肆炒作“网络成瘾”的概念,当然我不否认他们这样做有好的一面,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有这样一群人因为无法在现实的生活中拥有一席之地;因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因为无法面对生活带来的苦楚;因为无力抵抗现实生活的伤害等等,因而暂时躲进了虚拟的、无伤害性的世界中,以这种方式向别人求救等待家人的帮助。但是,也是因为他们的炒作以及盲目引进的治疗方法,让一些家庭和个人深受其害。就如开篇说到的那个被“叫停”的电刺激,这种方式曾经在一些性变态或精神障碍等人身上使用过,似乎被电击的那个人就如同实验室的老鼠,没有人体会他们身体的痛苦,更没有人关注过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呐喊。也许起初,他们沉迷于网络仅仅是因为胆怯,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因为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因为错误的理解得到父母的关注就等于得到他们的爱。但是一次次的电击会加深他们对现实的恐惧,加剧对现实生活的怀疑,使得那份外在和内在的疼痛在他们的脑海中永久的烙下印记,同时也使得网络看起来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值得信赖。

   究竟该如何帮助他们,究竟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也许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专家或心理学者的职责,孩子的成长究竟该由谁来真正担负起责任,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住在“虚拟避难所”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