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人格,从0岁开始
(2008-12-24 22:12:58)
标签:
教育依恋恋爱关系婴儿鲍尔比育儿 |
分类: 心理学 |
*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 Shaver 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我们可以想象,在婴儿期一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也许是因为婴幼儿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婴儿的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在“询问”这样的问题,即: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是否接受我?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这些简单并且看似平常的行为与情感却不是偶然现象,它们充分传达着婴儿对于亲密依恋关系的渴望。
同时,与成人恋爱关系一样,在婴儿的群体中依恋类型同样存在差异。在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时,清晰地出现对这些差异的正式解释。运用“陌生情境”的实验范式研究婴儿-双亲依恋。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 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 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该项研究还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回避型儿童(约占 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显然,在成人世界同样存在与之相对应的状况。童年期安全型的孩子,长大以后同样内心也是充满安全感的,在他成长的历程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孩子:充满自信,有自尊,敢于探索,懂得保护自己等等,成年后与人的交往能力强,和伴侣关系融洽。 相比之下,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加满意于自己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特点:持续时间较长、信任、忠诚、独立。
基于上述的观点,成人的依恋风格是由他/她与父母依恋的互动所形成的。早年依恋体验可能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人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多少争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早年与父母之间亲密的依恋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的作用有多大。孩子的成长过程每个阶段只能经历一次,作为父母不该忽视这最为关键的阶段,培养健康的人格,从0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