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
(2023-09-26 15:35:18)
标签:
教育文化时评情感历史 |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网红、抖音等等层出不穷,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通常套用固定模式来描写事物,有的甚至同一个内容改头换面编排出多种不同形式的作品,说白了就是模仿套用,只不过换了人或场景而已。在网络自媒体中这种公式化无创新的作品实在太多。也许他们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文艺创作,而是为了赚钱或娱乐。
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公式化的解释:公式化是指文艺创作中套用某种固定格式来描写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的不良倾向,或者指不针对具体情况而死板地根据某种固定方式处理问题。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要创作出真正好的文艺作品确实很难。不管是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在创作文章、绘画等作品过程中都要投入大量的精神时间和物质财力。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才能到达一定的艺术高度。他们要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自己的创作世界观,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水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粗到精,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文艺工作者研究的对象,既是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生,那就必须明白: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之代谢。因此,表现矛盾,并解决矛盾,是一篇文艺作品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务。”(“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出版,第250页)
然而,现代的一些文艺作品,已经演变成娱乐文艺,脱离了文艺的本质及作用,成了一种赚钱的工具,供人娱乐的游戏。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低俗的,公式化的文艺作品,原因在哪里?
原因是我们缺少真正的文艺大师,更多的是用文艺来赚钱的大师。真正文艺大师的作品应该是反映人民生活,结合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精神支柱和力量的作品。能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并能给人希望的作品。而现代的一些所谓文艺作品,往往用金钱来衡量,带着资本的属性。不管作品的好坏,伪造模仿,或者是公式化、形式化没有文艺性都无所谓,他们的目的就是让资本产生最大化的利益。因此,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已经变了味,脱离了文艺的核心作用。
当然,出现公式化作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者自己没有生活经验,只有套用别人的作品中的内容来模仿创作,或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不善于规划思考总结,不善于理性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中,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深度,成了一种格式化公式化的文艺作品。
奇峰
2023.9.2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