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的人民性
(2023-08-26 15:50:22)
标签:
文化教育时评历史情感 |
论文艺的人民性
文艺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什么争议。但真正能体现人民性的文艺作品并不多。因为在不同时代,不同制度,不同环境,不同阶级,不同层次格局的人需要服务的事物都不同,因此要达到人民性的文艺作品不是唾手可得那么容易。恰恰相反,真正人民性的文艺作品少之又少。尤其是人民大众共同认知和喜欢的作品更少。
因为真正的人民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能反映人民的需求。而这一切必须要到人民群众中去体验、观察、研究了解生活才能得到。闭门造车绝对创作不出人民性的文艺作品来的。毛泽东主席曾经说: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須到群众中去,必須长期地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战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自然形态的文学和艺术,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加工过程即创作过程,这样地把原料与生产,把研究过程与创作过程統一起来。”又说;“……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组织起來,集中起來,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警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人民日报”社论;“继续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艺方向而斗争”,“新华月报”一九五二年六月号,第一七八页)
文艺的人民性就是宣传人民大众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团结奋进的,拥护社会制度的,并且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还可以唤醒人民的愚昧,激发出人们的斗志,同时也可以为人民排忧解难,释放压力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但文艺在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都不同,因此要创作出大众喜欢的文艺作品并不容易,大多数的作品往往是跟随潮流昙花一现,一阵风过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真正的文艺作品是有生命力的,它能唤醒人民大众的灵魂,会产生一种共鸣,能改造这个世界。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老舍、茅盾、郭沬若、周扬等等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唤醒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愚昧无知,暴露了社会的黑暗剥削,激发了有志者的斗志,为推翻旧社会奠定了基础。尤其鲁迅先生的杂文,嬉笑怒骂讽刺皆成文章,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这是文艺的一种表现手法,但在那个黑暗时代就是最适合的最好的创作方式。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的需求也不同,文艺的表现手法也要不同。但关键是要抓住人民大众的需求和愿望,这一点必须到劳动人民中去熟悉生活,了解生活,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能让人民喜欢,才能与大众共鸣,才能发挥出文艺作品的真正作用。
奇峰
2023.8.2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