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密新中国历史(一二五)
(2020-03-25 16:55:23)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情感时评 |
探密新中国历史(一二五)
论文学与阶级社会
文学是反映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表现,直白的说;什么样的阶级社会就会反映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在阶级社会里主流文学一定是为本阶级社会制度服务的。如果文学违背了为本阶级社会服务,哪就会脱离社会走向反面。
当然,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那么,文学就有可能成为追求光明者在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或者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文学就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黑暗的制度。
文学作品应该来源于生活,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社会制度,这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原则。文学不可能违背社会发展,社会制度而独立存在。脱离了阶级社会的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文学只有忠实于人民,反映人民在社会里真实的情感、矛盾、想望,把它们真实地表现出来,使其有利于社会更好地发展,这才是文学应该有的本来属性。
事实上,文学是有倾向性的,尤其在社会制度变革时期,文学作品就能发挥它特有的作用。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中国近代的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文学不仅仅是歌颂,同样也在不断地斗争。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苏联作家、政治家高尔基对文学与阶级意识形态的看法;
高尔基论文学是社会阶级意识形态
的形象的表现
“文学是社会的阶级和集团底意识形态——情感、意见、企图和希望——之形象化的表现。它是阶级间的关系底最尖锐和忠实的描写;它为着自己的目的利用民族、阶级、集团底整个经验,它在这个经验已经组织成宗教、哲学、科学的形式的时候采用它,并且独自用自己的力量极力去组织它。
文学——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等等——是这种或那种思想底宣传之最普遍和有效的方法。十八世纪的法国人,资产阶级底反对封建主义的代表们,尤其是像伏尔泰这类的人,特别精透地了解这点。
文学之有力量是在什么地方呢?
文学以肉和血饱和着思想,比较哲学和科学更能给与思想以巨大的明了性、巨大的说服性。
文学比较哲学更广泛地被阅读着,而且由于自己的生动性,它比较哲学更具有说服性,因此文学是阶级倾向底宣传之最普遍、方便、简单和制胜的手段。
凡是阶级组织得最坚固和严整的地方,凡是阶级传统深深地渗透着意识的地方,那里的文学是最充满着、最饱和着阶级内容的。”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序言”,“苏联的文学”第九六页,新文艺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第一版)
文学是世界相通的,不同的是文学为谁服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有人歌颂资本主义的文学作品,那就不能称谓文学作品,而是一种反动文学。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不允许社会主义文学的出现。
因此,文学与阶级社会是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缺少谁。如果两者互相背离了,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就会走向动荡混乱。
事实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与社会制度背离的事时有发生。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角度看,这样的背离就意味着改朝换代的到来。
因此,主流文学不仅要有血、有肉、有精神,同时还要有思想、立场、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文学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