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闻筱辑诗两首赏析

(2011-01-14 08:53:05)
标签:

闻筱辑

诗歌

赏析

分类: 闻筱辑的故事

 

闻筱辑诗两首赏析

 

         闻筱辑(1854-1924)又号风应、植亭,孔坊王家畈人。1854年(咸丰甲寅)农历2月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一生以教书为业。 闻筱辑从小受到家学薰陶,博览群书,性情怪异,不以功名为念。其父逼他应试,他的文章虽然做得好,却每次在试卷后或嬉戏打油,或抄上一段《喻老四上祝山》的风流小曲,或画一幅讽刺考官的漫画,故屡试不中。他一生放荡不羁,诙谐机智,工诗词联语,雅俗兼备,寓意深刻。平时逢场作戏,留下许多趣闻:有打抱不平的,有妙戏考官的,有智惩神甫的,有智训豪绅的……。相传某知县做寿,暗示同僚大肆张罗,广收礼物。筱辑撰联曰:大老爷做生,金也要,银也要,官票也想要,红黑一把摸,不分皂白;小百姓该死,谷未熟,麦未熟,棉花亦未熟,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晚年贫困潦倒,他自撰联:一生酷爱书烟酒;三字交加老病愁1924年农历5月病逝。平生著述有:《知味斋诗集》、《怪包集》、《狗屁集》均未付梓,民间尚有手抄本流传。

        闻筱辑出口成章,尤以即兴诗为擅长,现录民间流传的诗两首以飨读者,并不嫌才浅,妄加评说,望方家指正。

       有一天,闻筱辑路过金盆村大屋基,见有一家人在办丧事,一婆婆在苦,哭的是一位年仅30岁就英年早逝的人,年轻的儿媳在烧往生钱。有人说,七爹,你能否就此赋诗?闻筱辑当即赋诗一首:

          儿孙何事犯天颜,虚度光阴三十年。

         指望曾子生曾哲,谁知颜路哭颜渊。

         白发老母扶灵柩,红粉佳人化纸钱。

         待到来年寒食节,一声儿罢一声天

        又有一天,闻筱辑在西河河堤看见一二八女子想过河,河中无桥,女子先伸脚试水,见河水又深又急,正犹豫间,一书生主动驮她过河,将其背过河去,在对面河滩分手道别。有人说,七爹,给他们画画像吧,闻筱辑当即赋诗曰:

           二八佳人阻碧流,书生偶做渡人舟。

          一朵鲜花盈背插,十分春色满肩游。

          且将玉手系金手,暂把龙头靠凤头。

          轻轻送到银河岸,半谢殷勤半带羞

        可以说,前一首是一副悲痛欲绝的大别山人送葬图,充满了浓郁的悲情,展现的是大别山英山的哭坟风俗文化,富有现实主义特色。首联直述其事,哀叹其英年早逝,说明大别山人信逢佛教,认为早逝即犯天颜。第二联,系用典。曾子即曾参,生于公元前505,春秋末住鲁国南武(今山东嘉祥县)比孔子小46,与其父曾哲都是孔子的弟子。义,说明生儿养老是大别山传统的生育文化,颜路颜渊乃春秋时期人物,颜渊死,其父颜路请求以孔子之车为之椁。用典对仗工整,信手拈来,说明作者古文底蕴之深。第三联,反忖,对比鲜明,更显悲痛之情。尾联,既是哭坟的真实写照,更是大别山人苦坟的特色——娘喊儿、媳妇喊天(英山的妻子把丈夫当,丈夫死了,是天塌下来了)。此情此景,经此诗的描画,句句含悲,直至极至,堪称千古一绝唱。

        后一首是一副和谐美好的大别山风情画首联佳人于书生浪漫巧遇,一位文弱书生助人为乐,字含勇敢之意,并有对佳人的喜爱深义,渡人舟比喻贴切。 阻碧流渡人舟” 对仗工整。第二联,鲜花插背,春色满肩,表达了书生当时无比快乐之情,可见一斑。第三联,女称玉手、凤头、男称金手、龙头,金玉相配, 龙凤相依,比喻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尾联,称沙堤为银河岸 ,浪漫至极,两个字,把女子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此诗极具浪漫主义风格,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大别山风情令人艳羡不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