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位台湾人,据说还是一位专家学者,写文章说牛奶是给牛喝的,人不应该喝牛奶。我当时看了也只是笑笑,并不把他太当回事儿。
退休后,很长时间以来,我总是每天喝一袋鲜奶,而且坚持喝本地产的鲜奶。在我看来,本地牛奶少了长途运输,应该比较新鲜,价格上也应该更实惠些。然而,喝着喝着,发现软包装的袋装鲜奶越来越难买了,尤其是本地产的鲜奶,市场上竟然三天两头断货。
刚入夏时,商家说那是因为夏天气候太热,奶牛不下奶,奶源紧缺。等了几天,总算来了新货,但每箱的袋数却少了,18袋变成了16袋。后来又断货,再上新货时,每小袋的量由原来的200毫升变成了180毫升。
终于等到夏天过去了,奶牛该下奶了吧,鲜奶还是经常断货,而且每断一次货,再来新货,每箱奶的价格就会涨上一毛多钱。这种涨法就像是温水煮青蛙,让你心有怨气,可又不舍弃之。几个月的时间,软包装的鲜奶,每袋涨了4-5毛钱,比当初高出了4成多。而且,不把青蛙煮死,这水温还不知道要涨到何时为止。
听人说,软包装的鲜奶今后可能会全面停产,都要改成加了各种添加剂,冠以花里胡哨的品名,价格比软包装高出几倍、十几倍的高档奶。虽然眼下还只是个传言,但看看这半年来的鲜奶涨价趋势,还真由不得你不相信。
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的鲜牛奶,每一袋奶从“诞生”起,就比世界平均水平贵三成,“奶价之高排世界第四位”。造成如此怪相的原因,据说首先是由于养殖成本高形成了高价奶源,国内本土收购奶源每顿成本价就达到了3万多,而从新西兰进口一顿原料奶粉才2.8万元;再就是过多过繁的检测大大提升了中间环节成本;而进店费等流通成本又最终把鲜奶推到了让消费者瞠目的水平。时至今日,我算是才明白过来,什么天气太热奶牛不下奶,那只是扯淡。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造成奶价高昂的原因不是在牛身上,而是在人身上。
原本是发展中国家的穷国民,却只能喝比富国富人还贵上至少三、四成的“贵族”奶。如果这种无奈的趋势继续下去,就真的感谢前面提到的那位台湾专家,感谢他给了一个不再喝牛奶的说辞,牛奶已经真不是让人喝的,至少不是让普通人喝的了,起码也得是“牛人”才能消费得起。
普通百姓,还是断了喝牛奶的念想吧,怪只怪自己生的不是地方,而且不是土豪“牛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