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幸福

(2012-03-21 23:41:24)
标签:

杂谈

此前,著名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在人民网参加访谈节目时的一段话,引出了关于幸福、被幸福的串串话题。崔永元说:“自己觉得‘最富裕、最像百万富翁’的时候,是在1986年,‘那时候刚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大概是80块钱’,虽然数字很小,但却感觉总是花不完。”“自己现在的工资单上每月是8000多元,再加上其他收入,每月过万甚至更多都没有问题,但却经常感觉‘钱不够花’”。结论很明显,“单靠工资收入来接驳幸福感,是越来越难了。”

在现今的中国,相信每月上万元收入者远非多数。崔永元关于幸福的感触显然还代表不了大量的比他收入低得多人。连他都没有幸福感,那当今国人有幸福感者又能有多少呢。然而,看看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实在是让人十分的困惑,于是,“被幸福”这个词便应运而生,一个“被”字道出了难堪的现实,也道出了民众的无奈。

近些年,“GDP崇拜”已经广受诟病,于是不少地方又祭起了“幸福指数崇拜”。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和落实幸福指数的过程中热情高涨,为打造“幸福氛围”作秀造势,一个个“幸福指数工程”纷纷出笼,一轮轮的幸福指数排名面世。在诸如“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之类的所谓幸福指数调查统计中,主事者们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指标,在他们手中幸福指数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于是乎不少人“被幸福”了。

据报道,10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评价排名第二的郑州,女性市民们直言“一点都不感觉幸福。”,不清楚这样的调查结论是如何出炉的,面对排名第二的结果她们直呼自己“被幸福”了。那些“蜗居”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民众,也同样是哭笑不得,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处在“像花儿一样”幸福的城市中,竟然会“浑然不知”,自嘲为“伪幸福”。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面是地方高调宣传‘最具幸福感城市’,一面是群众为‘被幸福’起哄抱怨”的结局。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的一段话虽然是有些夸张,但却很能说明问题。

他写道:“我是临时工,他是领导。我月薪2000元他月入20万,我们人均收入10.1万;我的宿舍10平方米,他的别墅290平方米,我们人均住房面积150平方米;我一餐8元,他一餐8万,我们人均每餐消费4万;我有80 元的单车,他有80万的奥迪,我们人均40万的座驾;我是光棍,他有一个老婆9个二奶,我们人均5个女人——谁说中国人不幸福?”如果我们的幸福指数就是这样“均”出来的,那么,“这种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

幸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被政府重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然而,幸福不幸福,百姓自己最清楚。倘若决策者不能以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生活与感受,而是偏离现实地做数字游戏,那么,这些眩晕的数字只会让民众产生“被幸福”的困惑与迷茫。

让百姓不再感到“被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的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让百姓看得起病,买得起房,用得上干净水,吃得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让孩子门上得起学,幸福才能成为民众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数字和排名是编不出幸福感的,幸福或是“被幸福”,只能由老百姓说了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拆字的奥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