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技不如人
(2012-01-30 09:23:09)
标签:
杂谈 |
春节期间肯定难免到外面就餐,不知道又吃进了多少地沟油。据权威部门透露,我国每年约有300万吨地沟油流回餐桌,给社会留下了极大隐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一令人头痛的问题?有报道说相关部门正在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然而遗憾的是,据说到目前为止,连如何检测、鉴别地沟油的办法都拿不出来。
其实,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避免地沟油上餐桌的最好办法,是把地沟油引导到其他方面,使其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据报道,从今年9月起,往返于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之间的飞机,已经开始使用由地沟油转化而来生物燃油。
把动植物油脂转化成航空燃油,荷兰航空公司不是第一家。世界上最早使用生物燃油的,是英国维京大西洋航空公司,2008年2月24日,该公司的波音747型客机,成功使用生物燃油进行了第一次飞行测试。目前在国际上,至少有4家航空公司曾尝试将生物燃油用于航空,效果都非常好。所不同的是荷兰航空公司使用的航空生物柴油是由地沟油转化而来的。其中就有从中国采购的地沟油转化航空用油。
据专家介绍,我们平时炒菜的油,一般是脂肪酸甘油酯,若跟甲醇反应,就能变成脂肪酸甲酯,它有很好的燃烧性,能当柴油烧。地沟油杂质虽多,但主要成分还是油,只不过是质量比较低一点的动植物油脂。用来加工生产生物燃料,技术并不存在难题,也不复杂,国内早已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且绝不逊于国外。
合肥就有一个名叫孙楠的女孩,掌握了把地沟油变成“生物柴油”的技术。她以每吨3000元市价购进地沟油,生产出来的生物柴油的每吨售价高达6000-6500元,即使是加上15%左右的提炼成本,利润也相当可观。这种生物柴油,不仅价格便宜,还能使汽车尾气的碳排放比矿物柴油降低50%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她的这种绿色能源受到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青睐!她与该公司一次性的签订了500万欧元的购货合同,从2011年初起,就开始为对方提供能够用于航空的生物柴油。
孙楠一开始并没想把她生产的生物柴油卖到国外,她首先找了中石油、中石化,希望能够合作,让这种品质很好,在环保方面甚至远远好于石化柴油的新产品能够直接出现在各地的加油站。但被两家公司一口拒绝了。理由是“国家暂时还没有出台关于生物柴油销售的相关政策,”所以无法进入他们的供货体系。她是在被两桶油拒绝后才尝试着转而与“荷兰皇家航空”旗下的SIKER公司洽谈,没想到双方一拍即合。这家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还因此盯上了中国,已与上海等几家公司展开合作。
这个故事,让笔者很是纳闷儿。同样是地沟油转化生产的生物柴油,为什么国外的航空公司能那么爽快地接收应用于上天的飞机,而在国内却被“两桶油”拒之门外,其中的奥妙,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其他原因?
现在大家都知道,与石化燃料相比,生物燃料属清洁、环保燃料,排出的有害气体远低于石化柴油。然而这样的一件好事,在我国却历经多年都没有大的发展。虽然有几十家生产生物柴油的工厂,但是每年实际产量非常有限,更谈不上进一步转化成航空燃油。
究其原因,有说是因为生产成本高,有说“地沟油的收购比较困难”。而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根本就不能称其为理由。在孙楠的“利润也相当可观”的实际面前,成本高的说法显然不值一驳。至于那种“收购困难”的观点,更不值得多议。日本、德国对地沟油回收管理的成熟经验,会把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比衬得十分尴尬。是不是技术问题,孙楠的经历已经给出了答案。在这件事情上,绝对不是我们技不如人,也不是所谓成本太高,说白了就是体制在作梗。生物燃料的现状如此,其他领域类似问题也大量的存在。不彻底改革当前体制上的弊端,再好的产品,进不到被垄断部门把持的流通领域,谁还会投资开发生产?可以想象,倘若不是在与老外合作上找到了出路,今天的孙楠和她的生物柴油事业,也会和现有的其他几十家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一样,陷入困境。不饿死,也会被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