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春晚

(2012-01-28 23:00:18)
标签:

娱乐

春节七天乐,转眼就过去了。然而除夕夜的那台晚会,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热点。

反映在央视上的主流观点自然是一片赞扬声。改革呀、创新呀、亲民呀、开门办会呀,也许都说的不错,都能找出许多实料佐证,而且还能总结出不少的经验。然而,民间对这台春晚的说法就和媒体的主流评价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人就直言这台春晚“开门无门,改而无革。忽悠开场,败象压轴”。说这台晚会是“老人不赏脸,新人不买帐”可能有些过激,但也是一家之言,自有他的道理。还有人对这台春晚的演员做了形象表述,说:“演电视剧的改唱歌,唱歌的说相声,说相声的演小品,演小品的不上春晚了。”此种评价,虽然不能说十分精确,但细细想想还真是有点道理。如果说“演电视剧的唱歌,唱歌的说相声,说相声的演小品”,显示的是演员们的多才多艺,借春晚之机大展一下自己的旁门才艺,也不算是坏事。但是,那最后一句就让春晚组织者,特别是哈导演的面子很难能挂得住。

中国有“欢歌笑语”一说,已笔者拙见,这四个字应该成为每届春节晚会的基调。可以说,春晚就要营造出“欢歌笑语”的喜庆氛围。其中的“欢歌”主要的自然是依靠歌舞。客观的讲,今年的歌舞类节目比往年有大的长进。动感逼真的绚丽背景,跌宕起伏的变换舞台,婀娜多姿的优雅舞蹈,加上动情优美,又有几分怀旧的歌声,以及灯光、音响的珠联璧合,都展示出央视在组织一台大型晚会上所独具的、无法替代的极强功力。然而,一台晚会要做到“笑语”不断,就还得依赖于语言类节目不断抖出的精彩包袱。从某种意义上讲,春晚应该是“欢歌笑语”兼备的一台大戏。但是恕我直言,今年的春晚是“欢歌”有余,“笑语”不足,且不是一般的不足。

说实话,相对于水涨船高,与时俱进的百姓欣赏力而言,这台春晚确实是留下了许多的遗憾。我倒不是遗憾赵本山的退出,其实他也许早就该退出了。没必要搞到自己“赵”郎才尽,观众审“本”疲劳,才在最后一刻匆忙离去。让人不明白的是,语言类节目在春晚上怎么会显得如此苍白,究竟是后继乏人,还是导演缺乏发掘语言类节目的视觉和能力。

客观的说,语言类节目在创作上,要比歌舞类难上很多。不仅是要求节目在短短的几分钟,十几分钟内,用一个接一个的包袱,把观众逗得笑声不断。而且,还要贴近生活实际,还要接受有形无形的政治标准的规范。没有好的剧本,再好的演员,纵然有绝世才艺也难以施展。今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比往年大幅削减,仅有的几个节目,不是被疑似抄袭,就是还被观众点出了不少的硬伤。足见,语言类节目,创作难,演出难,演好更难。

然而,这不应该成为春晚“笑语”不多的理由。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折腾了一年的春晚,就算是一亿人出一个笑语节目,也不会只有那么几个段子。何况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几十年的社会变革,生活中何曾缺少过基本的“笑语”素材。想想前些年,春晚舞台上南腔北调、东悍西憨的语言节目,犹如一桌满汉全席,让人感受到中华地域之开阔,文化之丰厚。不知道从何时起,春晚导演好像患了偏爱症,一年过了一年,东南西北中只剩下了一个“北”。最后,到压轴小品只剩下“二人转”的时候,找不到“北”已经是必然的结果。而且,春晚就是春晚,要的是全民一乐的效果,不要总想着寓教于乐,把语言节目都搞成了一段段说教,那就没有了娱乐可言。说实话,我很纳闷,蔡明怎么就会在春晚上演出那么一段“法网恢恢”,倘若放在公安部每年的晚会上,这类节目也许还勉强凑合,放在春晚上就有点糟蹋了蔡明的演技。

几十年过去,春晚已经成为国人除夕夜的一个新民俗。看春晚、骂春晚也成了一道年夜饭。评也好,骂也罢。评完了,骂够了,回过头来还要看春晚。只是希望来年春晚能“欢歌”阵阵,“笑语”不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