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那台缝纫机
(2011-12-21 18:53:18)
标签:
情感 |
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岁月里,缝纫机曾经是家庭里的重要设施。家里有台缝纫机,一家大小的缝缝补补就方便了许多。因而,缝纫机也是那个时代娶妻结婚,男家必备的三大件之一。
我有一个发小,谈对象时,向女方允诺结婚时添置一台缝纫机。过门的前两天,女方娘家人来到新房查看,见缝纫机没放在新房里,而是放在公公婆婆住的大屋里。第二天便捎话过来,缝纫机不搬进新房,女方就不过门。尽管我那发小一再解释,缝纫机没搬进新房的原因是因为新房太小,放进去显得拥挤。而且,结婚后又不分家,不管缝纫机放在哪儿,都是给他们小两口的,没啥妨碍。但女方不听这种解释,为此,发小只好乖乖地把缝纫机硬塞进了洞房。可见,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缝纫机是何等的看重。
家里的这台缝纫机,还是我们结婚时老婆从单位搞到一张缝纫机票买的。快四十年了,算得上文物级的设施。此前,母亲原本打算把家里的一台旧缝纫机给我们,但那时候小妹在一家服装厂工作,家里的一些衣服,多半都是她在厂里找人裁剪,然后自己在家上机缝制。那台缝纫机妹妹几乎天天要用,当时家里还真是离不开它。明理的新媳妇可能是觉察到这一点,就暗自存了心,想办法在厂里搞到一张缝纫机票,刚刚过门就自己买了一台。
有了缝纫机,简单的缝补活就不用求人了。出门穿的新衣裤,当然还是要请人缝制,而内衣内裤和鞋垫一类的活,自己就可以上机操作。特别是,那年头倡导朴素生活,不嫌弃穿补丁衣裤,中学六年,我的衣裤上就没少打补丁。学校里穿补丁衣裤的同学也不是少数。
不瞒你说,打补丁是我的拿手活。一条裤子,难补的地方是膝盖和臀部,衣服上难补的地方时肩膀头和胳膊肘。这些地方常年向外弯曲,是最容易破的地方,自然是经常要打补丁的地方。但衣服和裤子穿的时间长了,这几处地方就变得十分蓬松,会鼓成了一个包,很难展平。因而在缝纫机上操作起来就有些难度,而我就练就了处理这几处补丁的绝活,打出的补丁平平展展,绝无皱褶。当年,我衣服上、裤子上的补丁就全是自己打的。不仅如此,我还把在厂里学到的板金工放大样技术用在了裁剪衣服上。大件东西不敢轻易动手,但小女儿的第一件连衣裙,小鞋子,都是出自我的手工。我模仿着同龄孩子的小衣服,先用报纸比划着下个大样,然后,再贴在女儿身上,现比现剪。等到大样剪裁的差不多了,再摊开在布料上,比葫芦画瓢,就裁出了衣服片儿,最后上缝纫机缝到一起,一件新衣服就做成了。可以说,在家里妹妹是服装厂的缝纫工,我不敢和她比高低,但家里别的人就没人能比得过我。而且,我在厂里当电工,还有几分机械维修工的技术,缝纫机出点小毛病,那就只有我能摆置好。
转眼就是几十年过去,在着装上新三年旧三年的人已经不多见了,更谈不上缝缝补补又三年了。特别是在城市里,各家都是买成衣裤。特别需要量身定做,也有专业的制衣店,已经没有谁在自家做衣服,更难得见到有人穿补丁衣裤。虽然也常见一些西装袖子上打着补丁,但那是出厂时就有的,还算是一种品牌,甚至已经成了一种修饰。一些年轻人穿着破了洞的牛仔裤招摇过市,那是故意磨出的洞,人家管那叫时尚。
现实生活中,各类家用缝纫机显然是已经退出了家庭生活的舞台,商场里已经很少见到有家用缝纫机出售。
家里的那台缝纫机,除了我时不时的还用它干些缝个裤缝、做个袋子一类的杂活外,已经没人再使用它,也没人会使用它,孩子们是从来不去用它的,看来真要成为文物啦。
我们这代人,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对那些在过去岁月里,相伴渡过清贫生活的各类物件,哪怕是一针一线,都有一份别样的情感。因此,那架缝纫机还要再随我们搬一次新居。即便它在今后的日子里派不上用场,但摆在那里,也算是留下个念想,留下对当年那段日子的一份见证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