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羞煞反腐制度的不只是小偷

(2011-12-01 13:06:14)
标签:

杂谈

珠江晚报登载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小偷偷出贪官羞煞反腐制度”。讲的是:一个小偷“与同伙潜入山西忻州市园林局宿舍,进入公务员郭某家内盗走现金29.5万元及白金项链、白金手链、黄金项链、黄金戒指等物品。事后由于郭某不敢报案,小偷等人又伪造证件以反腐为名勒索郭某及其家人。”的真实故事。

作者认为,这样的新闻颇有戏剧性。这不是法律的胜利,也不是反腐战绩,而是对反腐制度乏力的讽刺。小偷都能分辨贪官,而纪检部门、检察机关却发现不了,岂不滑稽?

其实这种小偷偷出贪官的“滑稽”事情曾在全国不少地方屡屡发生,已经不足为奇。有时候也会不了了之。前些年笔者就曾听说某地有一小偷被抓,缴获了一批金银首饰。公安人员押着小偷去指认盗窃地点,没想到竟是该市主要领导的家。而这位领导矢口否认他家里被盗,并狡辩说:“我们家咋会有这东西呢!”领导一口咬定是小偷认错了地点,公安也只能就此罢了。

小偷偷出贪官的确应该令现有的反腐制度很是尴尬,但现实生活中羞煞反腐制度的还不只是小偷。什么老婆反目、情人举报、官员内讧、小三索财,还有“天价烟”、“豪华表”、“日记门”、“短信门”等等,不胜枚举,都牵出了成串的贪官。花里胡哨的反腐新闻夺人耳眼,也恰恰暴露出我国当前反腐制度设计存在诸多漏洞。

笔者所在城市,就发生过另外一件让人开眼的事情。也是“以反腐为名”进行勒索,但当事人不是小偷。

一个游街收废品的人,在政府家属院一位官员家中收废品,该官员的老婆顺手给了他一筒茶叶。估计是存放时间很久了,或是家里此类物品太多,“官太”给了个顺水人情。收废品者当时没有细看,就匆匆装进袋子离开。回到家里,与同伙一同清理一天的收获时,同伙从那筒茶叶盒里倒腾出来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银行卡。通过信笺上的短短几行字,知道了这家主人的身份,也知道了卡上有两位数的存款,不用猜就知道是一笔行贿款。差就差在不知道卡的密码,信中只说了一句“和上次一样”。“一定是个大贪官。”是贪官就怕被曝光,几个人一合计,不如以此为由,从他身上捞点钱。于是,拐弯抹角地找出了该官员家的电话,告诉他的家人,说有一个能证明该官员贪赃的银行卡在他们手中,让家人给一笔钱,否则就向有关部门举报。“官太”一时慌了神,就准备按对方要求花钱消灾。但是官家少爷却不买账,立马报案说自己家遭到歹人讹诈。领导家中被人讹诈,自然是大案、要案。有关方面动作很是神速,没费多大功夫就破了此案。但让“官少”没想到的是,诈骗案破了,官员贪贿的事情也暴露了,那位官员被双规了。接下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下场。

试想:如果这位官员不是收贿太多,多到自己随手一丢而被遗忘;或者官太不是那么抠唆,本来已有用不完的钱,还倒腾那门子废品;倒腾废品也罢,别那样假慈悲,把变了质的茶叶送顺水人情,结果把藏有银行卡的茶叶当了废品;或者是官少爷不那么张狂,明明是贪赃在先,事情暴露了就别再去报案,而是按官太所说花俩小钱消灾……。这位贪官极有可能不会很快暴露,还可能会被带病提拔,因为,他手中并不缺向上爬的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