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到底,还是价钱太贵。

(2011-11-19 22:06:52)
标签:

杂谈

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药最初并不叫山药,而称为薯蓣(yù)。后来,由于唐代宗叫李豫,为避讳而改“蓣”为“药”,被称为薯药。以后又因为宋英宗叫赵曙,为避讳而改“薯”为“山”才有了现今的称呼——山药。当然,估计这也和它长在山地,又有一定药性有关。

尽管现代科学分析,山药里含有大量的黏蛋白,而黏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对人体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山药中还含丰富的DHEA(青春因子),是人体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得一种活动物质,有益于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和改善性功能。据说山药还能生津润燥,有滋养皮肤、毛发的功能,故有美容作用。中医更是对其药用价值给了很高的评价。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脾汤、参苓白术散等中药都含有山药。但说到底,山药就是薯蓣,是一种“块根含淀粉和蛋白质,可食用。”“既可作主粮,又可作蔬菜,还可以制成糖葫芦之类的小吃。”的植物食品。

今年,素有温县“怀山药种植第一村”之称的该县北冷乡西保封村“从清明节前后忙活到霜降,大半年辛苦收获的180万斤怀山药,滞销在家……”“有的农户家中有5万余斤怀山药卖不出去”。笔者对此也深表同情,同情之余也在思索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近几天看报纸,主流媒体把原因归咎为所谓山寨山药,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未必完全如此。东西卖不出去,说到底还是个价格问题。笔者很喜欢吃山药,前些年隔三差五的买些吃,家里从不间断。但近年来吃得越来越少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价格太贵。依本人的条件对现今市场上的所谓“铁棍山药”尚且望而却步,难以想象还有多少人会对其趋之若鹜。价格太高,已经让普通百姓接受不了。

一家能收上几万斤、一个村就有几百万斤的东西,就不会是名贵的药材。因而,不管他是怀山药还是山东山药,也不论其出自沙地或是垆土,尽管它粘上个“药”字儿,而且还“具有一定营养价值”。但它毕竟还是“既可作主粮,又可作蔬菜 ”,间或还能做成“冰糖葫芦一类小吃”的食材。不论是满大街的叫卖或是经过精心包装摆上了超市的精品柜台,其属性并未改变。是菜就应该是菜的价格,就不能当“药”卖,否则放在药铺里尽可以像人参一样卖出高价。说白了,正是“曲高”才招致“和寡”,百姓买的是菜,不是药。上百万斤山药堆在大棚里难以出手,价格太高少人问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把山药卖不出去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为来自外省的所谓“山寨山药“,那就太低估了买者的智商。卖者想着“好好干一年”,就能“好好赚一笔”。挡不住买者精打细算,捂紧自己原本就很干瘪的钱袋子。

往高处说,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则。一种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偏离其价值而上下浮动。但是,任何物品,只要它成为商品,其价格就不可能太偏离其实际价值。人为的炒作和调控,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左右价格的升降。但是天平存在于用户心中,消费者会通过市场给出一个与其价值相符的价格。别忘了食用山药,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究竟应该值多少钱,众人心中早就有着一架算盘。

自古以来之所以能把山药视为“补虚佳品”,一方面,固然是它确实具有一定的营养功能,但也是因为它既“物美”又“价廉”。离开了“价廉”的“美物”,就难以被普通百姓视为“佳品”。 说句不大中听的话,已经高过肉价的山药,对普通百姓来讲不吃也罢。 不管是“蒜你狠”,还是“姜你军”,消费者不买账,迟早还得回归到应该的价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