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月饼
(2011-09-09 21:04:14)
标签:
文化 |
自从查出糖尿病,我已经很少吃月饼了。留在记忆中的最喜欢吃的月饼还是传统口味的带有青红丝和冰糖的五仁月饼,还有豆沙月饼。
中国有崇祖尚古的传统,稍有点来头的食品,如粽子、年糕、灶糖等大抵都跟祭祀有关。月饼的前身,也是古人中秋祭拜神灵的供品。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出现了一种 “太师饼”,是为纪念太师闻仲,被后人视作月饼的“正宗始祖”。西汉中叶,西域的芝麻胡桃之类 “进口”华夏,月饼的馅料就用上这些来自“胡”域的辅料,被称为“胡饼”。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食饼成为宫廷内的一种时尚。不过那时期的月饼制作工艺很简单,只是包了糖馅的圆形糕点而已,而且仅只是流行于宫廷和达官贵人之家。以后月饼走下祭坛,走出宫廷,进入民间,中秋赏月食饼成为千家万户庆贺团圆的习俗。
元末,朱元璋借月饼传递造反信息,把反元的字条藏入月饼,相约“八月十五杀靼子”。这一举动使月饼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身价倍增。自明以后,中秋月饼品种越来越多,制作也越来越精细。人们又把月饼和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联系起来,给赏月食饼赋予了神话和诗意。于是,历经千百年,月饼实现了由祭祀供品向节日食品的角色转变,形成了浓郁的月饼文化。月饼成了中秋节的一个重要符号。每逢中秋,不分南北,不论贵贱,阖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佳节之乐。古往今来,无数人对月饼情有独钟,就是因为月饼承载了千百年积累的厚重的民族文化。
然而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没能抵挡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近些年,糕点厂和商家疯狂背离传统、远离人文,挖空心思地在月饼上大做文章。月饼很快从节日食品异化为馈赠礼品。其主要功能已经不再是阖家团圆、赏月的吉祥食品,而更偏重于馈送“礼品”。小小的月饼被一再整容,喧宾夺主的功利色彩变得越来越浓,甚至绞尽脑汁将金银、珠宝,汽车、房契也硬塞入到月饼盒子里。尚好的佳节食品竟沦落为世人巴结权贵、打通关节、拉拢关系的敲门砖。能否讨得受礼者的欢心,是否成功完成人情投资,成了月饼的主要价值取向。新的“月饼文化”使月饼变了味,蜕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工具。中秋佳节已经淡化或是正在失去其原有的人文关怀和温馨亲情。
前些年,月饼“披金戴银”以各种豪华包装吸引大家的眼球,那喧宾夺主的豪华包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今年中秋节,是月饼新国标正式实施的第一个中秋节。月饼靠华丽包装增加身价的做法已有收敛,各糕点企业转而寻找新的噱头抬高价格。于是,御品鲍月、鲍皇鱼翅、金鲍御赐……纷纷面市,几乎所有品牌月饼都推出了鲍鱼月饼、鱼翅月饼,还有燕窝月饼甚至血燕月饼。这些月饼价格大都在2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近千元。然而,有业内人士透露:“几乎没有哪家月饼生产企业是真用鲍鱼做月饼,最多也是用螺头来代替鲍鱼,有的只是加些鲍汁调味儿。”
月饼“吃”到这份儿上,即便是山珍海味入馅,也早已没有了原本的滋味和文化内涵。
虽然月饼的市场份额每年只有区区百十亿元,但不正常的月饼市场背后,隐藏着月饼的非正常价值观,它对社会生活的腐蚀作用却不可小觑。笔者认为,对一个民族,应该有一条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底线,这也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参与全球竞争的“本钱”。倘若一味地信奉“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的处世哲学,哪里还有社会文明、民族复兴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