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年轻博士看病是误区
(2011-04-03 11:20:03)
标签:
健康 |
找年轻博士看病是误区,出自当红作家六六新作——长篇小说《心术》。原话是:“去医院看病,找年轻的博士或者博导,其实是误区。”我对此有同感,于是拿过来当做题目,抒发一通实际感受。
被世人冠以“社会话题女王”的女作家六六,继家庭伦理三部曲《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之后又推出长篇小说《心术》。再次触碰社会热点,将矛头直指医患关系这一全民关注的敏感领域,与当初《蜗居》一样,注定也会成为热门话题。
我喜欢六六的小说,一是喜欢作者关注的社会热点,也喜欢她的写作风格。
不过,在这里我并不想去评价《心术》这部作品。小说已经上市,有喜欢的人,可以到书店查看。我是从近一个时期的大河报看的连载,有意者不妨浏览一下近期的报纸。另外,据说正在酝酿将小说《心术》改编成一部新的电视剧,观众尽可以耐心等待。
我就是读了最近的报上连载的《心术》中的一段故事,才有感而发。
现在的医院,特别是省会大医院,门槛越来越高。据说,非博士生就进不了大医院的门。到医院看看,张榜公布的各科医生,老医生多半已经退休,新医生不仅都有名校学历,而且个个都是“士”大夫。特别是那些主治医生,几乎都是硕士、博士,不少人还是海归一族。每个人都满腹经纶,按说也应该有不凡的医术。然而,实际上往往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老伴儿有牙病,近几年经常牙龈出血。两年前去省会的一家大医院看过,好了一阵子,以后又经常反复。几年里没少为牙病看医生,每次到医院都是冲着那些有头衔的医生挂号、排队。但是几年下来,除了消炎,还是消炎,反反复复的不知道用了多少的抗生素,好不了几天就又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最近再去找医生,医生的结论是没有好办法,只有拔牙除根。但是老伴儿有高血压,血压降不下来,牙就没法拔。几次折腾,总解决不了病痛,搞的老伴很是心烦。
前些日子又去了那家大医院,看到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医生被返聘上班,就挂了他的号。老医生询问了以前看过的医生及用药情况,他未对别人的医疗过程作任何评价,只是说了句“这种情况使用抗生素没有用”,然后便按照自己的思路治疗。我们不懂医术,也不知道他使用的哪种方法。连续看了几次后,老伴儿的牙龈没再出血了。你不可不信,也不能不服,许多时候、许多事情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
我相信那些学医的硕士、博士们,他们当年都是优秀学生。但是,博士论文写得好,科研好,杂志文章发得好,并不代表他们的医术就高明。现在医学院的学生,大学本科五年,读硕、读博又得用上几年时间。对于海归来说,读书的时间可能会更长。等博士毕业了,海归了,已经是二十八九岁的年龄。人越早手越灵巧,如果是外科医生,到这个年龄手硬得一塌糊涂,就错过了最灵活的时期,要拿手术刀做好手术已经很难得心应手。更多的人读了十几年的医书,有了满肚子新的医学知识,但就是缺少临床的实践经验。而医生恰恰是一项更注重实际经验积累的职业,人常说的久病成医,说的是同样的道理。书本的知识固然是前人的经验和科学实验的结晶,但是,后来的医生要想掌握它,进而转变成自己的医术和技能,除了书本知识外,更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慢慢地领会、并发扬光大前人的真传,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医术。否则书本知识,永远只是书本知识,即便是读破万卷医书,也无法成就一个好医生。所以,“去医院看病,找年轻的博士或者博导,其实是个误区”。很多情况下,还不如找那些退了又返聘的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