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转变
(2010-12-03 12:51:22)
标签:
考核体系幸福指数杂谈 |
有报道说,河南省平顶山市尝试把“幸福指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不少人对此不甚了解并存有疑问。笔者认为有疑问是正常的,因为这毕竟是对政府几十年不变的现有考核体系的革新,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和成熟的阶段。
长期以来,GDP成了考核一方领导政绩的主要依据。由此带来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唯GDP”倾向,越来越被国民诟病。对百姓而言GDP逐年递增的数字,除了成为官员升迁的政绩外,看不到究竟与自己有多大的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让人民感受到幸福。而单纯GDP数字,很难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用说人民对于生活更美好的感受。而且很容易演变成为“干部编数字,数字造干部”这一潜规则的数字依据。
过分追求GDP增长的政府评价体系,导致一些地方只重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对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幸福相关的公共项目的关注。最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不再特别强调经济增长目标,而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强调关注民生,这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和规范的新的政府评价指标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地方制定的‘幸福指数’测评模型,把‘民生指标’引入政绩考核,更加关注民众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高,将考核干部和指导政府决策的重点从经济发展转向民生福祉,对于避免地方政府‘唯GDP’的倾向,使之更加以人为本,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从当地官员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就相当于给地方干部头上加了一道金箍,让群众满意成了政府最大的压力。压力之下,必有动力,就能促使他们在民生上多下工夫,使得政府在制定年度规划时,必须考虑财政向民生工程倾斜,加大民生工程在工作中的比重。尽管它并不完善,而且可能存在不少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但此举应该是政府执政理念的一项值得关注的转变。
《中国青年报》网络调查显示,89.3%的人期待将“幸福指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其中56.6%的人表示“高度期待”。有报道说,此前不久英国首相卡梅伦也要求国家统计局拟定国民幸福指数评估方案,预计明年四月推出。因此。平顶山的做法具有前瞻性,值得民众给予更高的关注和期盼。
但是,据说看到83.81分的幸福指数(满分100分),平顶山有市民嘀咕: “幸福指数那么高,是不是有点不靠谱?”从而有“被幸福”之困惑。这一方面反映出政府的单方面运作,使百姓对于政府推出的幸福指数还不是十分了解。“幸福指数”关系百姓的切身感受,就应该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指数的测评模型及选用数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要在幸福与否上更多的引进一些切合个人或全社会情感与心理感受的‘软指标’,例如增加包括健康、情商、财商、家庭责任、社会环境等内容,使‘幸福指数’能够更加富于人性化,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民生现实,同时也能让民众真切体会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大公共服务所做出的各项努力。
当然,幸福感更多的是包含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不是机械地用简单的数据、指标能够完全准确量化的。尤其要提醒有关方面,千万不要玩数字游戏,将之做成了“新政绩工程”。数字并非总是有效的衡量标准,重要的是要在各方面做扎实的工作,取得真实的政绩,让群众真的能够感受到幸福。
附:《中国青年报》通过网络的调查表明,在影响民众是否幸福的必要因素中,75.3%的人首选“健康”,其次是“经济收入”(71.5%),“受尊重程度”(68.1%)。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医疗保障”(59.8%)、“住房”(59.5%)、“环境质量”(57.5%)、“价值实现程度”(55.8%)、“恋爱婚姻状况”(45.8%)、“受教育情况”(39.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