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冷落了国际老年人日

(2010-10-04 07:38:53)
标签:

老年日

老年化

杂谈

一篇三天前就已写好本该在10月1日发的博客,放到今天才上网,是因为本人实在不愿意让任何话题冲淡了共和国国庆日的喜庆气氛。

10月1日是中国国庆节,也是联合国指定的国际老年人日。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10月1日定为国际老年人日。今年国际老年人日的主题是“老年人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但是,它好像并没有像其他国际日那样为世人所关注。说实话,我也是听了当天的早新闻,才知道有这么个“国际老年人日”,而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还专门发表致辞,呼吁世界各国政府进一步努力解决老年人面临的各种问题。除此,好像没有更多的东西见诸媒体,可见它其实是被世人冷落了。重视小的,冷落老的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六十年对于人类社会,也许仅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具体到一个人,六十岁已是花甲之年,按联合国的标准就是进入了老年。

随着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各国卫生保健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增长。联合国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人类的平均寿命已从50年前的45岁增加到现在的66岁,而到2050年,平均寿命将增加到76岁。

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当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人类又不得不面临老年化问题,而且老年化问题越来越显著,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首先特别突出的出现在发达国家,而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渐渐出现了老年化。根据国际规定的60岁为老年人这一标准,现在世界老年人口有6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2亿;到2050年将有20亿。50年后,在许多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70%。其中亚洲占54%。

专家们特别指出,鉴于东南亚和那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到2030年,老年化问题将成为这些国家的棘手问题。

中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大国,据《中国人口》专家预测,从2000年2月20日起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总人口10%标准线,跨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2005年,中国老龄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的1/2。

目前世界各国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发达国家,老年人享有一定的社会福利保障,生活也相对稳定、舒适。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地区,老年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照,在某些国家或是某些地区不少的老年人还正遭受贫穷的折磨。特别应当提及的是,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患病人群,慢性病给老年人带来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各个方面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营养供给,不仅要使数以百万计的老年人摆脱贫穷,还要进一步为老年人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确保他们能够过上“有尊严、老有所为和健康的生活”。我想这是联合国将10月1日宣布为世界老年人日的一个重要目的。

但是,老年化所带来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的生活状况及身心健康,应该看到,它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在此以前,笔者曾经转贴过一篇题为“人口再生趋势已使中华民族踏上衰落之路”的文章,文章认为“决定一国国力的根本因素是人力资本”。从而得出了“从决定国力根本因素的人口再生状况看中国已踏上衰落之路。”的结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言重,但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提前着手解决未富先老的问题,不久的将来老年化将成为这些国家社会和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到那时,上述论断极有可能会是一言中的,而并非是骇人听闻的诳语。因而设立国际老年日的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引起了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学者的关注,促使各国政府对老年化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措施积极着手解决老年化问题。在这方面,联合国秘书长特别强调,“目前距千年发展目标实现还有5年时间,世界各国政府必须把握时机,在财政、法律和社会保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人历来有尊老的传统,而且把尊老爱老、老有所养作为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孟子在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过一段传世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这里孟子描述了一个他所理想的社会,这与孔子理解的大同之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无论从历史传统或是现实及未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来说,如何面对老年化,在中国都不应该是一个可以轻视或回避的问题。“国际老年日”应该像“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那样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因为它同样关系着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文中资料引自报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