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埃及的汗哈利利集市

(2010-09-01 08:44:01)
标签:

旅游

埃及的汗哈利利集市

到埃及的开罗,看了金字塔,我们就去了汗哈利利集市。汗哈利利集市的历史久远,说起汗哈利利,埃及几乎无人不知。

这块地方原是法特梅三朝后裔的墓地,公元14世纪,埃及的统治者汗·哈利利以法特梅是叛教者无权建墓地为由下令拆毁了墓地,并出资在此建起一个市场。14世纪末即已呈现雏形,18世纪形成了若干个集市,据说是19世纪初由一些大集市聚合成了一个,就是现在的汗哈利利集市。一开始这里的顾客仅限于王公贵族,所售商品以绸缎、香水等为主,价格昂贵。后来,顾客和货物范围不断扩大,渐渐成了寻常百姓的去处。

现在,它已成为开罗古老文化和东方伊斯兰色彩的一个象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它的旁边有著名的艾兹哈尔清真寺和侯赛因清真寺,同样吸引了不少的信众,为埃及赢得了声誉。

现在这里已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市场, 市场里是几十条狭窄的小街小巷,路面铺着石板。尽管开罗目前已经发展成为2000万人的大城市,但这里老街的面貌依然特色未改,保留着中世纪的风情。足足4000多家摊位聚集在这里,主要出售阿拉伯各式传统金银首饰、铜盘、石雕、皮货及其他工艺品,素以店面古朴、货物齐全而深受外国游客喜爱。

走在狭窄的小巷子里,只见大大小小的店铺一个接一个排列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两旁,充溢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店主和伙计几乎清一色男士。经常能看到,身着雪白长袍的男人围坐在店前,边心不在焉地下棋,边打量来来往往的顾客,时而抽上一口“咕噜”之声绵绵不断的水烟,悠闲快乐地享受春光带来的惬意。据导游说,阿拉伯人有信仰,真主保佑他们当然快乐。

真真假假的古董店也鳞次栉比。绚丽的色彩、喧闹的声音、极具异国情调韵味,徜徉在偌大的市场,恍若置身《一千零一夜》的神话中。市场里有几条狭窄的小道蜿蜒曲折,能让人迷路。马路对面的贝代斯坦生活区更具探幽的味道,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当地贫民的生活状态。你会看到有头顶着满筐大饼的叫卖者,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和那些店铺的老板相比,这些人肯定是来自社会的下层。我们几个中有人买了一张饼分给大伙尝尝,味道还不错,不知道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市场里很多商店也是手工作坊,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艺,手艺代代相传,古老的阿拉伯工艺文化也随着一代代流传下来。

这里价格水分较大,在汗哈利利买东西要用力砍价,通常在“拦腰砍”基础上还应再降些。店主会捶胸顿足地说不行,亏本了。这时佯装走人,对方定会追出来。由于竞争激烈,商家使出浑身解数招徕顾客,各种语言的“欢迎”声此起彼伏,其中不乏半生不熟的中国话。一定要注意的是,店家最反感的是双方谈妥价,顾客又反悔不买走人。

 市场附近有大大小小的水烟馆和咖啡馆,购物和游览者可歇脚、解渴。入口处的费沙维咖啡馆,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赫福兹生前经常光顾的地方。据说,他的许多创作灵感来源于此。许多埃及人将费沙维咖啡馆引以骄傲,甚至有人说:“费沙维咖啡馆比金字塔更能代表开罗”。逛完汗哈利利,如果再坐到“马福兹之角”,要上一袋水烟、一杯咖啡,在烟笼雾罩和袅袅香气中,体味这位享誉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年的心情,也会别有一番情趣。

 汗哈利利名气太大了,许多阿拉伯国家朋友说起埃及时总会提到它。他们说,汗哈利利就是了解埃及乃至中东阿拉伯文化、风俗的橱窗。去埃及一定要去逛逛汗哈利利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