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未都先生的睿智与精明

(2010-07-13 08:34:38)
标签:

文化

前些天,报上以“‘起码不会有人为这份财产打官司’——马未都将捐出全部收藏”为题,发了一篇文章。使我对马未都先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是肃然起敬。

由于没有收藏的雅兴,此前,我并不认识,甚至很少听说马未都这个名字。第一次引起对这个名字的注意,是因为从报上看到马未都先生对河南安阳曹操墓发表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笔者对于考古也是外行,但总觉得有关方面关于曹操墓的判断依据不大充实,相关信息发布的也过早了一点。至于马未都的看法和质疑,我说不上来赞同或是反对,但总算知道了这么一个人,佩服他不随波逐流的直言。以后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马先生早已是收藏界的大家高手。近来,关注了他的几篇博客文章,比如他对于足球的评论,提出:“为什么我们在球类竞赛中有的行有的不行呢?”,随后他从分析中得出“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他认为我们的文化“在球类比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动心眼使小技的球,谁也玩不过我们。人越多我们的劣势就越明显,我们的聪明劲就派不上用场了。”看完这篇博客,独到的见解使马未都三个字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我才算是更全面地了解了马未都。

如果说这些还都是技术或是知识层面的东西,那么一篇“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近日决定:成立观复基金会,并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的报道不能不使我对马先生从人格和道德上生发敬重之意。

我佩服马先生看得透彻。人的一生赤条条来,总归还要赤条条去,金钱物质既然皆为身外之物,自己用不尽,留给子孙也并不见得就有益处。子孙能干,会比你积累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子孙无能,留给他再多的资产也总归会挥霍殆尽,保不了他一生一世。而且,看似留下了资产,极可能就是祸害。近些年不少名人之后为着父辈留下的资产争夺打斗,对簿公堂,反目为仇,已为世人耻笑。马先生一句“起码不会有人为这份财产打官司”就说出了他的大彻大悟。

我敬重马先生想的开朗。他说:“不是你拥有所有的东西才显得有价值,有些你放弃了可能更有价值。”他认为“把名下所有东西都捐出去,乐趣也有了,荣誉也有了,该有的全有了,也按照我的愿望在相对意义上永续生存,不会因为我而变故……文物给我带来的好处到这会儿已经是巅峰状态了,再给我带来的就是负面状态了。”如此开朗之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具备的。即便是一些享誉国人的名家英才,因为没能很好处置他那有限的资产而遗祸后人,不仅遗物难能“永续生存”,反而给他带来了“负面状态”,几乎损毁了他一世的英名。

我赞赏马先生作的精明。他没有把手中的文物直接捐给国家或是某一官办博物馆,而是“成立观复基金会,并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并期望在此基础上“建一个国际上通行的博物馆”。

据悉,观复博物馆建成于1996年,是唯一没有政府拨款、没有企业支持能够持平的博物馆。果真如此,那就很值得我辈推崇。看看我们许多的官办博物馆还要靠政府财政补贴才能维持,一个民间文化机构能够做到这样的水平,就已经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当今中国,这样的民间博物馆虽不敢断言属凤毛麟角,但也实在是少之又少。

马先生采用国际通行的办法,成立专门基金会来管理博物馆,不仅使他的收藏物得以“永续生存”,而且为世人提供了一所特立独行的民间博物馆模式。这就使得他毕生收集的文物,不至于深藏、沉淀于国家庞大的文物堆中难得见到天日,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正是马先生的过人之处,笔者不能不敬佩他的精明。听说马先生近期来河南开有关收藏的讲座,写这些文字,一表对他的欢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末食谱(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