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限旱苗枯欲尽

(2010-04-15 08:50:05)
标签:

杂谈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这是唐代诗人来鹄的一首写云的诗,题目就叫“云”。

诗的大意是,天上的云朵虽然是千形万象,盼望它能下雨,但终究是落了空。这些云彩时而映在水中,时而藏在山间,忽而化作片片轻云,忽而又是叠叠重重。大片的禾苗快要枯死了,但它还在空中悠闲自在地化作一座座奇峰。

有人分析说这首诗中还有另外的含义,诗人是在含蓄的射影当时的朝廷,他将当时的统治者比喻成高高在上的白云,讽刺他们自顾自己寻欢作乐腐化享受,不顾百姓的疾苦。对此上纲上线之说,我等不敢妄加议论。我查了来鹄的简历,来鹄生日不详,卒于883年。相传家境贫穷,曾隐居山泽。举进士,屡试落第。曾被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韦岫爱其才,欲纳为婿,又未成。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他避游荆襄。后南归途中客死扬州。因其一生经历坎坷,很不得志,故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疾俗之作。发发牢骚、含沙射影、针砭时弊也是可能的。况且,诗这东西,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年以前的一首诗,写诗的人早已作古,今人无法了解诗人当时的境遇和心情,读诗的人各有立场和见解,还是留作他人评说吧。

读到这首写云的诗,自然想到与云有关的地方。第一个便是云南,据说是因彩云之南而得名,光看名字就能猜出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另一个是贵州,想想那句“天无三日晴”的民谚,就知道此处多云,以至于终年遮天蔽日,难得见到太阳,因而首府也被唤作贵阳。印象中这里的天空上,总漂浮着朵朵“雨做的云”,常常会化作甘露润泽大地。因而历史上云贵高原应该是不缺水的。然而,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竟然会时去运转、泰极否来,半年有余不见天降雨水。每日晚间看天气预报,那些往日里“映水藏山片复重”的彩云,总是在云贵周边打转,不是依然“悠悠闲处作奇峰”,就是大雨不停地冲着其他一些地方一阵猛下。使得别处几乎已水多成灾,而云贵高原上却仍是红日高照,旱情不减。不管当地百姓如何的盼雨心切,望眼欲穿,至今却仍是“千形万象竟还空”,真到了“无限旱苗枯欲尽”的境地。国家只好动员举国之力给当地居民送水,帮助当地寻找地下水源来救眼前之急。临渴掘井似乎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多少缺了点未雨绸缪的远见。究竟是是天不作美,还是人未做好?当政者尤其是当地领导应该从中获取什么教训和启示?喊了几十年的人定胜天,今天看来仅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连幻想都谈不上。以后还是少喊些谁胜谁的口号;少干些违反科学规律,破坏自然法则的蠢事。还是天人合一,和谐相处为上策。

说到幻想,我还真的想起一篇文章,文章说既然云是由水形成的,与其从地面上挖河调水,不如考虑直接利用天上漂浮的云层。试想一下,倘若能够利用科技之力操纵云彩移动,哪里需要就让它飘向那里,再运用已有的人工降雨技术,何愁旱涝不均。虽然这只是幻想,但不见得是胡想。上个世纪,有一本书叫“科学家畅想二十一世纪”,书中许多幻想在当时看来也多似胡想,但是,大多数都在本世纪成为现实。就说现在的人工降雨,在过去也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过去办不到的今天办到了,今天办不到的,挡不住明天就能幻想成真,科技的发展往往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西南的严重旱情仍然牵动着全体国人的心,按说此时不应该有此闲情吟诗幻想。只是家中日历上印有唐诗三百首,每日一首。今天翻到这一页,此诗居然跃然纸上,让人不能不看,冥冥中好像又是天意,难道说一千多年前的诗人预见到了今日云贵高原的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