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未见雨纷纷

(2010-04-05 12:20:09)
标签:

杂谈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古诗名句,它也道出了一种气候景象。在我的印象中,每年的清明前后总是要下点儿雨的,虽说不全是纷纷扬扬的下个不停,但总要滴上几滴。使人有一种阴霾低沉的悲凉感,这也是诗中那下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所表达的意境。好像是没有了雨或是连阴天也不见了,就没有了清明的气氛。

每年清明时节,扫墓路上总是人众如潮,到公墓门口更是拥挤不动。今年的清明节前两天恰好是双休日,假日加双休又是一个小长假。为了错开清明当天的高峰时间,我们提前一天就去了墓地。从家里出门乘坐BRT,由BI转B16再转一次公交就到了公墓,虽说路途不近需要倒三趟车,但几路车都能前后衔接,不用等多长时间,也没走几步路,还算是方便。

人有时候就总是能想到一起,和我们一样提前一天扫墓的人还真不少,陵园里虽然不比往年清明时人满为患,但也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而且是到处烧纸、鸣炮,搞得满园烟雾缭绕,炮声阵阵。看来,国人祭奠的习俗实在是陈凤难移。坦率的说,我倒是十分欣赏国外那种祭奠方式,一束鲜花,一个人或是一家人站在逝者墓前默默的哀思,整个陵园不管有多少人,始终都是一片肃静。即便是安葬当时,也只是听到神父那深重的祈祷声,再无一丝杂音,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肃穆和对逝者的敬重。

国人却不然,非要搞得惊天地泣鬼神不行,而且突出的就是“惊”“泣”二字。失去亲人,难免痛苦悲哀,哭泣一场自属人之常情,再在逝者墓前焚上几柱香,烧上几张纸也是一种寄托哀思的传统方式,原本无可厚非。笔者属凡人一个,每年此时来到父母墓碑前敬上一柱香,然后,鞠上一躬默默伫立,心中和已仙逝多年的二老说上几句悄悄话,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对于烧纸我原本是不以为然的,环境使然,自然还是未能完全超凡,烧上几张也算是随俗而为之,和周边他人已是无法相比。坦率说,我对在陵墓前鸣鞭放炮就很难理解,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民俗专家对于爆竹的起源,解读成是为了驱赶一种被称为“年”的怪物。由此推测我猜想在墓地里鸣炮一是为了驱赶游魂野鬼,二是为了召唤远去的故人来接受供品。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活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至于那种在墓前烧冥币或是烧一些纸扎的美女、电器等等更是自欺欺人劣习。

我敢说没有多少人是真的相信,能把这些东西烧到阴间去,这种只有象征意义的举动多半是做给活人看的,大家互相攀比,生怕让别人笑话自己这个后人不孝。结果是轻则污染环境,重则酿成火灾,因为上坟而引发的火灾几乎每年都有。除此之外,就是肥了那些专门挣死人钱的小商贩们,真是有万弊而无一利。然而人们还是年年依然如故,可见积俗难易。

如果说国人旧习难改,却也不尽然,这些年还确实在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纸钱已经用上了“外币”,纸扎的电视机、沙发、汽车、、别墅、二奶美女等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据说外地已经有了阴间婚姻介绍,只要是肯花钱,就可以把在世的当红男女明星介绍给你去世的亲人在阴间婚配,还颁发贴有活人照片的结婚证书。在这方面,国人的智慧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绝不逊色于世界任何民族。

离开陵园,走出那座高大的牌坊时,我后头望了望,看见牌坊上那“福地净土”四个大字已经残缺,“福”字和“净”字竟然都各缺了一点。看来那烟火熏天,炮声不绝的陵园里还真是少了一点“福”,缺了一点“净”。

今年的清明节天气预报是晴天,上午出门天空仍是一片艳阳高照,看来是不会有雨了。虽说是春雨贵似油,但是一滴不下,也不能说是正常。西南旱情尚未缓解,前几天就有气象专家预测今年北方也可能遭遇春旱,清明时节已显端倪,真是天不作美。昨晚听天气预报,说是未来几天北方会有降雨。此前已经几次预报有雨,但全是滴雨未见,但愿这次能够成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