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首诗一句词

标签:
杂谈 |

上图中是贾岛的一首诗,题李凝幽居。
贾岛(779?843),字浪(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自号“碣石山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后来与韩愈相识后,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贾岛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他被人称为苦吟诗人,又称“诗囚“,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甚至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他之所以成名,多半是由于他的苦吟。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贾岛身上。
原来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据说一天月夜贾岛趁空闲骑着瘦驴去长安城郊外李凝幽居处探望,虽未见到老友却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贾岛骑驴反复咏吟这句诗,对“僧敲月下门”一句,不知是“推”好还是“敲”妙, 一时难以定夺,在驴背上苦苦思索。他神思恍惚地两手摊开比划出“推”或“敲”的样子,竟然不知道对面京兆尹韩愈的车队浩荡而来,一时躲闪不及,撞了进去,被卫兵拿下。韩愈是当时的诗坛领袖,爱才如命。当他得知眼前这位书生原是诗人,因苦吟“推”“敲”而不定时,便也诗兴大发,苦思良久,对贾岛说:“'敲'字为佳” 。贾岛忙跪地谢恩,于是两人成了好朋友,这才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千古名句。传说虽不完全可信,但他那份痴迷,则是有根有据的。
后来,人们就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其实,在这里这两个字都是可以用的,只不过用了“敲”就具有一种声音的美,更能衬托出夜深人静时的意境,同时也能显示客人的涵养及对主人的礼貌。从这点讲,“僧敲月下门”自然比“僧推月下门”的句子要好得多。贾岛的这首“题李凝幽居“诗以及于此相关的传说故事就成了做诗写文章讲究炼字的一个最寻常的例证,“推敲“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说贾岛是苦吟诗人,首先是贾岛非常用力于写诗的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同时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斟酌修改,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可见其功力之深。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出许多精品。
贾岛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据说后来中了进士,但在文宗时,又因诽谤,被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他一生官微职小,禄不养身,贫困潦倒。死的时候,家无一钱,只有一头病驴和一张古琴。写到这里,笔者不禁为贾岛惋惜,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偏偏要去做什么官,倘若当初不听韩愈所劝,不要还俗去做那个狗屁不是的小官,也不会遭诽谤,而屡屡被贬。当个出家人,置身世外,一袭袈裟在身,念经吟诗颐养天年,纵然是清贫一生,却也是十分自在,绝不至于贫困潦倒,说不定还会有更多诗篇传世。
但不管怎么说,贾岛的苦吟精神,确深深影响后世,后人在叹息其悲凉境遇之时,无不敬仰其过人之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