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应邀到河南某市参加一个招商活动,席间恰遇来自邻省山西的晋商商会会长和来自平遥的某位先生。自然是谈到了平遥,谈到乔家大院,也谈到历史上的晋商。
宴会以后,我回到房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山西的平遥和乔家大院我都去过,的确是保存良好,而且作为特色民居,也确有其独特之处,如果没有去过,我真建议大家有机会能去看一看。但是,我并不认为它比河南的同类建筑好出多少。山西有平遥,河南有商丘古城,商丘古城不仅现存完整的城,城外还有郭,还有完整的护城河。而且郭圆城方,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如此完整的城郭国内少见,比平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商丘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一部《桃花扇》尽人皆知,其主人翁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就是在此落下帷幕。透过保存完好的侯家宅院,今人尚能品味当年才子佳人那段传世情缘和凄凄切切的爱情悲剧,这是平遥那些钱庄和镖局文化不能相比的。
说乔家大院也只不过是一个宅院而已,无论规模、档次和文化内涵以及在当时的影响都无法和康百万庄园相提并论。然而,为什么山西的两处古建筑都比河南的名气大,影视媒体的运作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我认为不是主要原因。
河南有不少方面远远超过外省。论人口全国第一;论经济,全国排名第五,在中西部名列首位;论人文,百家姓氏,七八成出自河南;论历史,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也不算夸张。五千年中华文明有三千多年没离开中原;老祖宗那句“得中原者得天下”绝非虚言,历史上群雄逐鹿,问鼎中原已成史实。就拿经商而言,商人的起源就在河南。但是,为什么河南人在外的形象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一部《河南人惹谁啦》,道出多少无奈。我觉得,作为河南的领导都应该多加反思。依我看,近代的河南人啥都不缺,就是缺少一些精神。
首先,河南人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自以为“中”,以“中”为乐。缺少像晋商、徽商以及当今的温州人那样的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历史上河南人外出要饭的多,近些年河南人外出打工的多,就不如温州人,有一块钱也要自己当老板。
河南人外出,跑单帮得多。如一盘散沙各顾各,缺少抱成一团打天下的团队精神。全不像晋商那样,每到一处就建商馆、会馆,聚拢人心,抱团经营。再看今天,温州商会已经遍及天下,豫商又该如何应对?!
历史悠久的河南人总爱炫耀自己的先人,总是躺在历史的辉煌中自鸣得意,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有条淇河,于是就有了南有丽江北有淇河之说,尽管从淇河流域可以挖掘出先秦文化的灿烂,但是,国人还是都去丽江,很少有人说得清淇河。历史毕竟是历史,沉舟侧畔早已是千帆驰过,近百年的中原地区早已成为中华崛起的谷底。总守着祖宗的家底炒剩饭,是永远也炒不出一个崛起的中原。
有人总结河南人是“忠厚有余,精明不足”,此言还是有些道理。不少河南商人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小聪明,玩些小花样,挣些小钱儿。河南人其实不会造假,尽是些小捣鼓,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坏了整体形象。这些年,外面流传的有关河南人的小段子就说明一个问题,说透了就是多了些小聪明,缺了些大智慧。
作为河南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除了硬件建设外,要想获得持续发展,要想让国人对自己翘起拇指,要想使当今河南史也能成为半部中国史,的确是应该认真想想自己到底是缺了些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