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鉴赏: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2018-11-11 16:04:42)
分类: 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在北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羌族逐渐强盛起来,建立了夏国。北宋王朝和它作战屡次失败。范仲淹于庆历元年到三年(公元1041到1043年)奉命与韩琦等经略陕西,才算稳定了局势。他在工作当中,爱抚士兵,推诚接待羌族,使汉、羌民族得以和平相处,很得人民的爱戴。他写过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开头。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写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沉重心情的。心情是主,景色是宾。它的结构和无名氏〔菩萨蛮〕有共同之处,也是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上片写景。它一上来就说明了这里是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接着,以候鸟大雁之到了季节要回到南方,来坐实“风景异”。“衡阳雁去”,按照一般的语法,应当是雁去衡阳;这里是因为要符合格律,把结构颠倒了。大雁在这个地方度过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要离开了。按照情理来说,人,推而至于雁,在一个地方住了相当长的时间,临别之时,总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为佛徒所忌,何况两个季节呢?而竟至于“无留意”,那么,可见此时此地,已经十分寒苦,实在是无可留恋了。雁的来去,完全是从人的立场去设想的,因此,这事实上是写人之所感。

        第三句写边塞上的声音。泛说“边声”。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的声音,如风声、雨声、人喊、马嘶,都在其内。它们是边塞上所特有的,因而听到以后,容易引起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其无所不在,充塞了整个空间,虽想不听,也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更进一步写出这些凄凉的声音又还是伴随着军营中的号角一道发出来的,就更在凄凉之外加上了悲壮的气氛。这种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写。这是写词人所闻。

       第四、五句写边塞上的景色。在数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样的围绕之中,傍晚的时候,烟雾弥漫,即将西沉的太阳正照射着一座紧闭了门的孤零零的城堡,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色!“长烟”的“长”字,在这里是广阔的意思,它与“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为了形容环境的辽阔荒凉而挑出来使用的。而孤城紧闭,则又显示了戒备森严,在冷落的背后,隐隐地露出了紧张的局势。这是词人所见、所感、所闻、所见如此,那么,身临其境的人,不免有怀乡之念,就很自然了。

       下片以抒情为主。在这种环境之中,欲归不得,惟有借酒浇愁。。但是,“浊酒一杯”,怎么能够排遣离家万里的乡愁呢?结果是如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了。“一杯”和 “万里”相对为文,是强烈的对照。“家万里”,点出路途遥远,回乡困难,但它却不是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还没有能够如东汉窦宪那样,打退匈奴统治者的侵扰,在燕然山勒石纪功,然后胜利地班师还朝。在这里,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们的责任感。在严峻的环境里,虽然对家乡非常怀念,但是面对着侵扰者,他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的。

        在完成抗击侵扰的任务以前,当然是无法回乡的,只有在这里坚持下去。傍晚之时,对景思乡,欲归不得,借酒小愁,消磨了许多时光,已经由黄昏进入深夜,这时听到的是悠长的羌笛,看到的银白的浓霜,怎么能够入睡呢?词中这位人物,可以是指词人自己,也可以是泛指某一位将军或征夫,因为他们的感情是共同的。将军的年纪当然大些,久戍边城,备极辛劳,已生白发,而征夫则流出了眼泪。末句极写久戍之苦,结出主旨。

        一方面,边塞寒苦,久戍思乡;另一方面,责任重大,必须担负,这是词中所描写的一对矛盾。词中篇幅绝大部分是写前一方面的,但只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便使后一方面突出,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矛盾面,正如俗话说的“秤砣虽小压千斤”。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术语来说,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仪。”作者虽然身为将军,但并非高适《燕歌行》中所谴责的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所以能够体会普通将士们的思想感情,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崇高的责任感。

相关试题及答案:
1.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首句抓住“塞下”这一特殊地域来写“异”的,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秋景图”。引用典故是为了抒发将士报国之志。现在敌军末退,边境末宁,尽管厌战思归,但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一)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参考答案
1、(1)思念家乡。(2)渴望成就功业。
2、示例:(1)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2)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示例二: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出自2017河南中考试题)

(二)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7、【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三):
8.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2分)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2分)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
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
9、塞下秋景、征人之情(共2分,每空1分)
10、这两句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2分,大意相同即可)
11. 答案: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要注意从题目、作者、背景和名句等方面来体会作者情感。
12.答案: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句的作用。要注意从上下文的联系、与中心、情感的关系中着手。

(四):
1.本文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1)
2.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什么特点?(3)
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怎样的情怀?(3)
4.这首词的上片描写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分)
5.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3.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4.边塞秋景  异(每空1分,满分2分)   
5.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各1分,满分3分)

(五):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云 ___、__边声 __、__长烟____、__落日__、___孤城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2.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6、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1、长烟|落日|孤城闭
7、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 的特点。
8、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10、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11、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12、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
13、《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接着写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打败匈奴勒石纪功、班师回朝,所以还没有回家的打算。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六):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D
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