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州文庙简介(二)

(2024-02-12 13:48:08)

关于该文庙在明初的状况,嘉靖版《徐州志》有如下简述:“洪武元年,知州文景宗创建庙学,岁久而敝。宣德辛亥,知州杨秘撤而新之。既三十年,为天顺辛巳,庙复敝。临汾王侯叙来知州事,首谒先师顾瞻礼殿卑隘弗称,及省乐器之多残缺,欲更新葺补之,度时有未能。乃于政治暇辄蓄其材。”

从洪武元年开始,知州文景宗建有庙学,但不知为何《徐州志》用了“创建”二字,如前所引,该庙学在元代已存世,也许是写志之人认为元末的战火将徐州庙学毁得很彻底,故文景宗来此地任知州时,只能平地建起。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所建文庙又有些凋敝,宣德六年,知州杨秘又予以维修。

三十年后,也就是天顺五年,文庙又有些破败了,王侯叙来当地任知州时,首先到孔庙拜谒孔子,他看到文庙建筑颇为拥挤,大成殿内的礼乐之器也多有残缺,于是他想予以更新补充,可惜因财力不及而愿望未果。四年之后,他筹得了资金,开始建设庙学,但还是因故未能完工。到了成化五年:“成化己丑,岁丰民和,王侯悉发所储蓄,鸠工兴作之。首建大成殿两庑,次之以旧大成殿为戟门,易棂星门以石柱,修饬乐器祭器。功未集,王侯以秩满去。

这次的修建终于完成了大成殿和两庑,然未全部完工时,知州就调走了:“明年,知州陈廷琏以进士来知州事。初谒庙庭,视前功未毕,即恻然咨嗟曰:廷琏受命而来,职务孰有重于此乎?遂图就之。于是餙圣贤像,绘殿庑戟门及神厨、神库,咸以次完具。又远取土石用填殿后水塘。围百五十丈,深三丈许。学之风气至是始有所萃,而庙之制度宏敞壮丽益加于旧。”

转年,陈廷琏任徐州知州,他看到庙学修建未曾完工,于是感到责任重大,而后他筹集钱财予以完善。为了扩大庙学的占地面积,陈廷琏还将庙学后面的水塘填平,这使得徐州庙学看上去宏伟壮丽。

关于徐州庙学所处的位置以及相应的建制,嘉靖版《徐州志》中称:“州儒学在城东北隅。东至城下路,西至养济院南至徐州卫地六十丈,北至永福仓。中为先师庙,东西列两庑,前为庙门,门外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又前为棂星门。门之外为泮池,跨以石桥,东西为碑亭者二,庙后为蹑云亭。国初仍往代制称大成殿戟门。嘉靖庚寅,上用辅臣议改大成殿称先师庙,戟门称庙门,(诸所改正详祀典)棂星门左为启圣祠,又左为应璧楼,祠后为讲书楼。嘉靖甲午,督学御史闻人诠、兵备副使宋圭,以顺天固安杨维杰维聪兄弟从其父讲习于此,后相继进士及第,改称及第楼以励徐士问学。”当时的徐州文庙东侧有名宦祠,西侧有乡贤祠,前方有棂星门,棂星门前有泮池和状元桥,泮池左右两侧各有一碑亭,大成殿后还有启圣祠。可见该文庙建制十分完备。

关于州学的状况,《徐州志》中简述道:“棂星门右为学门,由大门入为仪门,东西扁曰义路、礼门。中为明伦堂,东西列各斋,东为进德、修德二斋,西为成德斋,堂后为尊经阁,东西为学正宅一所,训导宅三所,一在东,二在西阁。后为御制敬一箴亭,旧有神厨、神库、宰牲房、致斋、所馔堂、射圃亭。今并废。”

州学处在棂星门的右侧,其正门叫学门,进入学门后,另有仪门,仪门上有义路匾和礼门匾,仪门之后正中位置是明伦堂,东西两侧为读书斋,其名称分别是进德斋和修德斋,另外还有诚德斋,此斋之后另有尊经阁以及敬一箴亭等建筑。

可惜这些建筑在明嘉靖年间就已废弃,此后这些被毁建筑又得以恢复:“乙未,知州陆时望建敬一箴亭。己亥,清戎御史杨瞻改建应璧楼。庚子,户部主事吴岳筑土建蹑云亭。壬寅,知州王重贤建启圣祠。丁未,副使王梴益修葺之。焕然一新焉。”

徐州文庙在清代时的状况,胡家荣、吴书锦在《徐州府学宫与新学堂》一文中简述道:“到晚清,府学宫已颇具规模,设计严正雄伟,纵贯全宫的南北中轴线最北端为飞檐的尊经阁,广藏经史,今为二中图书馆。阁的东侧为崇圣祠,西侧为五贤祠,今已不在。阁南为明伦堂,据说是陈列学圣孔子宗氏牌位的地方。堂之东西两侧为学正廪、训导廨,今不复存在。”

此段论述直接跨越到了晚清,关于当时的府庙建制,该文中称:“堂之正北有敬一亭。学宫正中为五楹文庙正殿,孔子及诸弟子的泥塑像,当年供奉此殿,今天已成可容纳七百人的‘礼堂’。大殿南为戟门,门的东西两侧为乡贤、名宦、忠义诸祠,戟门经过整修,现为教师办公室,诸祠已为新式楼房嬗替。戟门前面是泮池跨石梁,这座类似天安门前金水桥的古迹,可惜在一九七五年被填毁。泮池前为棂星门,门前为儒林街,街之南为文明坊,街之左为育才坊,街之右为兴贤坊,文明坊之南为莲池,莲池正面耸立九龙照壁。再由北向南沿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地排列的建筑物有:东西斋房,东、西庑,东义路、西礼门,东更衣厅、西省牲所等。”

另外,此文还谈到学宫四周有围墙,墙外还有护城河:“宫周有墙,南北四十丈,东西三十六丈,墙外绕以护官河。”

关于徐州文庙在清初时的状况,《徐州园林志》中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淮徐道刘元动、知州臧兴祖迁建文庙于城东,徐州富豪张胆捐资六千余金,其他官员也纷纷响应,完全按照明、清两朝规定的制度建设,张胆族侄,曾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的张玉书亲撰《新迁文庙碑记》。”

迁移文庙需要花费大笔银两,而此次迁建主要是由当地富豪张胆捐资,在他的带领下,众人纷纷捐款,方有了徐州文庙之成。

根据同治版《徐州府志》所载,徐州文庙在此阶段仍然保持完好,《徐州园林志》根据《徐州府志》中所绘学宫图,对当时的文庙建筑予以了如下详细描述:

一处庞大的建筑群,东西分三路,中为大成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前后五进院落,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泮池等,占地近2万平方米,贯穿于南北一条中轴线上。文庙东南角建有奎星楼,重檐六角式楼台,周围有雕刻精美的护栏,在涟光粼粼的河面上,奎星楼显得格外突出。奎星楼西为黄琉璃砌筑的七龙壁大型影壁墙,影壁墙北的墙额中间题天下文枢,左右两侧题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影壁墙两侧为仪路和礼门,立有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碑,入仪路和礼门后为棂星门,此为孔庙大门,进棂星门即为泮池,泮池是学宫的象征,学宫,也因此称泮宫。泮池为半月形池塘,上有三座三孔石桥,桥长10米,宽1.5米。过泮池是大成门,又称戟门。象征宫门。大成门后就是文庙的中心建筑大成殿了。

但是这些建筑后来大多不存在了,对于所遗,《徐州园林志》中说:“以上所说,是清代全盛时期的徐州孔庙,并一直保存到解放前。由于年久失修及日伪时期的改建,解放后拆除了文庙中的不少建筑,现仅存大成门、大成殿、月台以及尊经阁台基。”

同时又讲到了文庙的修复:“1989年徐州市政府对大成门和大成殿进行全面维修,并恢复了大成殿前的月台。维修后的大成殿金辉煌,方砖漫地。大成门采用了门柱式月梁构筑,门柱矗立挺拔,月梁上的‘拔亥’依旧明式。”

如今的文庙街区,不光有文庙,还有鼓楼和地下城,他们曾经在有着千年一条街美誉的统一街上各自发光。统一街,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而他近旁的文庙街区即将焕发新的生机。

文庙很长一段时间,徐州文庙与徐州二中都是一个整体,二中的学子们,一入校就知道教学楼后面那座朱红色的大成殿。在这里,古建与书声,相得益彰,宁静又活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