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学者黄新铭先生

我认识黄新铭先生是在一次学术会上,那是2017年3月25日徐州举办“彭城诗派”讨论会,我应邀出席。之前已闻先生的大名,知道他在徐州文化界享有盛名,是徐州诗词界的领军人物。这次见面知道他是徐州铜山区人,我的老家也在铜山区,算是乡友了。此后,他每有新书出版都寄给我,我回徐州也都去拜访他。黄先生大我三岁,算是同时代的人,谈起徐州过往的人、事,谈起学术问题都有共同语言。黄先生学识深厚,交游广,他的诗、散文、书法都很有成就。对地方的文化社团、刊物及各种活动黄先生都积极参与,予以支持。他才华横溢,精力旺盛,80多岁记忆力仍如青年。记得在一次餐桌上他即兴在一片纸上一字不漏地写出某人的一幅为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作的得奖对联,共二十多个字,瞬间写出;提起某人某首诗他都能脱口而出。
黄先生的诗不拘一格,有律诗五言、七言,词、散曲;他还擅长撰写楹联。他的不少诗篇被登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多位专家学者读了他的诗都表示赞赏,王力教授称赞他的七律诗《忆雾中旅汴兼怀少奇同志》:“写得不错,很有诗意,我还以为是老年人作的呢。”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绝《离京南下途中口占》在社会上广为传颂,有的予以谱曲歌唱。七绝《农村即景—乔迁》获得全国首届诗词大赛佳作奖。
黄先生不仅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诗篇,还致力于古典诗歌的研究,出版了《律诗教程》《徐州史诗》《诗词曲联写作技巧谈》等著作。他在徐州老年大学等单位讲授古典诗词,持续二十多年,向学员传授诗词知识和写作方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诗词写家,目前活跃在国内和徐州文化界的李啸洪、张宏生、魏新建、孔伯祥、李伯云等人都是他的诗友。
黄先生的散文朴实无华,内容丰富多彩。在他的笔下有老一代革命干部、专家、教授、留学生,有石匠、厨师、保姆,有在改革大潮中创业的青年、新一代农和下乡知青、下放干部等。写这些人如同讲故事,娓娓道来,没有煽情,但充满人情味,写出的人物都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感人至深。这些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通过他们展现出当代社会的纷纷扰扰。这是时代的记录,后人读这些作品对今日的社会能看到更多生动、真实的画面,这是正史上难以看到的。
黄先生非常重视地方历史的研究,经过实地调查和对当事人的采访,记下很多珍贵的史料。他的那篇《胡大勋小传》写的非常精彩,通过人物自己的话语或人物的衣着、形貌等细节描写,凸显出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操。读了这篇传记好像看到司马迁《史记•列传》中的人物。
黄先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学者,做学术研究不是足不出户坐在书斋里,而是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或走访专家学者。他先后结识了一批学术界的泰斗,如北大的王力、王瑶、任继愈教授,复旦的苏步青、黄润苏教授以及翻译家曹靖华等,有的是登门拜访,有的是书信求教。他研究白居易,对诗人早年生活环境做了深入的调查,多次赴安徽符离地区深山里实地考察,找到诗人的故居遗址和一些诗作的背景。更值得重视的是他经过反复考察探究,认定白居易写的“朱陈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的草场村,这个千古疑悬得到了解决,对白居易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在研究古典诗歌的同时,黄先生还研究我国的武术史。他不畏寒暑,奔走全国各地,遍访武术各派的代表人物,撰写出武术史的文章二十余篇,发表在国内外的刊物上。
人到中年,黄先生胸怀壮志,又从零开始学习日语,结识日本学者,研究日本诗歌,撰写若干篇论文,并编辑出版了《日本历代名家七绝百首注》,受到到中日学者的好评,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古城徐州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厚,必然会孕育出才华出众的人物,历代都有。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民间传说江苏有四大才子,我们徐州的郭影秋先生就名列其中。先生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诗人、学者。“文革”中被抄家,他的诗被抄出当作“黑诗”批判,但当人们读了他的诗词后,都被吸引住了,他那一篇篇优美的诗词一时传遍京城,被人传抄背诵。他的《李定国纪年》是一部学术力作,我的老师史传文学专家朱东润先生曾在课堂上向我们称赞、推荐这本书。回忆起这些,只想说明徐州的确是“代有才人出”。纵观黄新铭先生的诗词和学术著作,精而且广,到目前为止他出版的专集已达50多部,主编的书籍有10多种,可谓著作等身。他的成就,他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得到社会的嘉奖,被当地评为“十大暖心人物”和“江苏省百家优秀文化老人”。这不是我们徐州的又一位才子吗!
左起:孔伯祥、黄新铭
.
黄新铭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