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子房山东山寺新一届寺管会首次工作会议暨寺管会十年工作回顾(一)


前排左起:潘保顺,孔伯祥,李卫,释宏音,方家琴,王玲,张桂芳后排左起:周二华,李宝成,李伟,胡怡堃,李学美,唐睿
.
踏莎行·参加子房山东山寺新一届寺管会工作会议暨寺管会十年回顾
孔伯祥
教友前瞻,诗朋回顾。弘传佛法登高处。东山寺院识宏音,子房箫韵生情愫。
世事常怀,岁华未负,呼朋引友研李杜。汉风舞动敞襟怀,几多因果轮回度。
2023年9月4日上午,子房山东山寺新一届寺管会召开了首次工作会议,会议由子房东山寺住持宏音法师主持。首先学习了江苏省佛教协会转发的中国佛教协会《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云龙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李卫副局长到会讲话并传达了周军局长四点指示精神。会上,李卫听取了宏音法师对提升东山寺内部管理、推动东山寺发展规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实施办法。会后,李卫局长相继查看了寺内外和新旧子房祠的安全设施并布置了下一步需要提升东山寺整体形象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出席今天东山寺寺管会工作会议的还有子房街道、铁刹社区的民宗联络员和寺管会潘保顺,孔伯祥,方家琴,王玲,张桂芳,周二华,李宝成,李伟,胡怡堃,李学美,唐睿等人。(孔伯祥)






子房山东山寺寺志碑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城市之一。公元581年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亲自拟出十二字:法、化、善、觉、宝、藏、普、福、崇、真、圣、净作为新建寺院的寺名所含。公元582年靖嵩在子房山建崇圣寺,崇圣寺是子房山最早建造的佛寺,与现在的东山寺一脉相承,有史可稽。公元1426年,徐州总兵陈瑄率众到东郊老龙潭求雨后途经子房山下,大雨倾盆,于是出资建子房寺,并在寺内为张良造祠,名曰子房祠,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九为庙会。清道光初年,徐州接引庵住持定鉴法师为避黄河洪涝,把寺庙迁建废弃的子房寺旧址,寺名为“东山接引律院”,简称东山寺。清光绪年间,寺院改为密宗道场,更名子房寺。子房寺为徐州“七十二庵八大寺”之一。
1996年8月,徐州普度庵住持常惠法师因城市建设需要,将寺庙迁建在子房山上的子房寺旧址附近,更名为东山寺。东山寺坐东朝西,正对徐州火车站,庙后有张良铜像屹立在鸡鸣潭前,宏音法师筹资一百九十余万元复建的子房祠2011年在东山寺南侧落成,子房诗社2012年3月9日在东山寺成立后,在子房祠内绘有张良行迹图(邓守铜主笔),祠前有东山寺与子房诗社共立的、果光大和尚题写的“子房箫韵”碑(碑铭为胡德兴书丹)和马三力题写的“舞动汉风”碑(碑铭为戚有信书丹)。东山寺建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天王殿、大念佛堂、碧霞元君殿、钟楼、鼓楼、藏经楼、斋堂、餐厅、会客室等。寺内和寺外墙壁、摩崖上有张伯英等人题写的、谢仲华等人镌刻的诗词、楹联一百余通。建寺期间,曾得到久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夏一中先生的鼎力支持。东山寺因在风景幽美的子房山上,又有张良吹箫即“四面楚歌”散楚兵的传说,所以名闻遐迩,香火一度十分鼎盛,曾放过三坛大戒;康熙、乾隆南下,曾驾临此寺,留有乾隆御碑一方,文革中不知去向。
徐州东山寺住持释宏音,悲愿宏深,对汉文化、传统文化的弘扬,情有独钟。几十年来,为崇德兴仁、弘法利生,尽心竭力,励志不移。为扩大寺院建筑规模,还将开辟寺院南部旧寺址,建造一座更大规模的大雄宝殿,一座天王殿,在大雄宝殿两侧建五百罗汉堂,重建山门、扩建塔林、筹建中国汉文化碑廊、养生院和停车场。
孔伯祥撰文









子房山东山寺筹建汉文化诗词碑林公园
孔伯祥
子房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内,子房山原名鸡鸣山,海拔约146米,与云龙山、九里山、户部山并称徐州四大名山。子房山是以"汉代三杰"之一张良的字号命名的,子房祠也称留侯庙、子房寺,位于子房山西麓,东山寺南侧,明宣德初年(1426年)
为响应徐州市委市政府“舞动汉风,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的号召,崇德兴仁,淳化世风,弘扬两汉文化,纪念历史名人,徐州子房山东山寺住持释宏音,悲愿宏深,自2009年起,历时三年,筹资一百九十余万元完成了子房祠的扩建。扩建后的子房祠距离"子房山摩崖石刻"200余米。子房祠为当代仿古式建筑,大殿下有200平米的地下室,地面显露部分高10米,琉瓦抱柱、气势恢宏。新铸张良铜像,身着汉服,仪态肃穆端庄,儒雅倜傥。新子房祠扩建后,东山寺、子房诗社在大殿前共立石碑两块,一块为"舞动汉风"碑、一块为"子房萧韵"碑。自此,名臣的美姿又重现在他曾经叱咤风云的地方。子房祠的建成,受到了徐州人民、张良后裔张建华、张海波以及海内外宾客的赞赏。
为弘扬张良具有的“以出世精神,立入市绩业,虽功德重范,却与世无争的品德,收集颂扬两汉文化和古圣先贤的文字,大手笔、大气魄的引领文化风尚,镌刻成碑,集碑成林,2012年8月,东山寺住持宏音法师偕子房诗社孔伯祥社长商定,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肇建两至三千平方米标志性的汉文化诗词碑林公园,体现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文化品位上乘的旅游文化名城风貌。这样,即可与佛文化相得益彰,还可以弘扬人间正气,又能使子房山碑林公园成为全国释、儒、道,文化景观旅游景点,正是一举三得的善事。对筹建碑林公园一事,得到云龙区民族宗教事务局首肯,并于2013年6月5日下达了《关于自筹建设子房山汉文化(张良)诗词碑林公园的报告》同意批复文件。(附后)

子房山东山寺寺志碑诞生记
2023年8月30上午,子房山东山寺伽蓝殿门前,举行了“子房山东山寺寺志碑”揭碑仪式。东山寺住持宏音法师向在场的信众和文友们介绍了东山寺佛教文化以汉文化的起源、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和今后的发展规划,徐州市诗词协会顾问、东山寺管理委员会成员、首任子房诗社社长孔伯祥老师向众人详细解释了在此树立寺志碑的意义。他说,子房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千百年来有很多文化先行者在子房山、东山寺留下了珍贵的诗词碑刻,把这些碑刻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富有子房山文化特色的诗词碑廊观光线路,将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山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今天树立的寺志碑就是这条观光线路的起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次寺志碑的揭碑仪式由东山寺管理委员会成员、徐州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子房书院院长刘红军主持,参加揭碑仪式的还有子房诗社老领导徐书信、郎海侠以及爱心人士李克华等信众共计数十人。
“阅尽沧桑又若何,子房箫韵挽悲歌。帝王故里修禅性,历史长河渡劫波。放鹤亭前仙鹤杳,鸡鸣潭畔社鸣和。汉风舞罢莲风舞,古刹东山碑刻多”。徐州子房山原名鸡鸣山,位于市区东北部,海拔126米,与云龙山、九里山、户部山并称徐州四大名山。它是以楚汉时期一位风云人物的字号命名的,那就是被称作“兴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公元582年靖嵩在子房山建崇圣寺,公元1426年,徐州总兵陈瑄率众到东郊老龙潭求雨后途经子房山下,大雨倾盆,于是出资建子房寺,并在寺内为张良造祠,名曰子房祠,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九为子房山庙会。清道光初年,徐州接引庵住持定鉴法师为避黄河洪涝,把寺庙迁建废弃的子房寺旧址,寺名为“东山接引律院”,简称东山寺。清光绪年间,寺院改为密宗道场,更名子房寺。子房寺为徐州“七十二庵八大寺”之一。1996年8月,徐州普度庵住持常惠法师因城市建设需要,将寺庙迁建在子房山上的子房寺旧址附近,更名为东山寺。2011年住持宏音法师筹资复建的子房祠在东山寺南侧落成并于2012年3月9日成立了子房诗社。
宏音法师愿心悲切,领十方善信,履践真实,追述前志,弘传汉文化。多年来会同子房诗社孔伯祥社长、胡健、赵有志居士、谢仲华老社长等爱心人士,先后举办诗书画笔会、培训数十起,计划实施的“子房山汉文化碑廊”经云龙区有关部门批准后,一直在社会筹资进行。现已出版了《东山寺》、《子房山传奇》、《子房诗讯》、《子房诗刊》、《子房史记》、《东山韵》、《子房山诗书画专集》等书籍刊物。在子房祠内绘有张良行迹图(邓守铜主笔、刘红军题句、胡德兴书丹),在祠前有东山寺与子房诗社共立的、果光大和尚题写的“子房箫韵”碑(碑铭为胡德兴书丹)和马三力题写的“舞动汉风”碑(碑铭为戚有信书丹)。东山寺寺内、子房祠前和子房山各处摩崖上,还有张伯英、李鸿民、王希龙、陈树德、黄新铭、高之均、祝培粮、臧思勤、马三力、刘嵩山、文锦山等书法名家书写的、苏辛洁、黄新铭、徐崇先、徐向中、蒋继辉、李敏等诗词名家撰写的,谢仲华老社长等人镌刻的诗词、楹联六十余通。
如今,宏音住持、宏愿法师感念复建寺、祠期间,曾得到市、区有关部门领导,久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夏一中先生与广大信众的鼎力支持,特委托东山寺寺管会孔伯祥居士执笔撰写了《子房山东山寺寺志碑文》以致谢意。该碑文再一次将子房山东山寺建筑、规划、历史沿革、法脉流传、法师心愿一并细述。并请《韵播千秋话吕梁》书法大赛二等奖得主贾凡女士题写了《子房山东山寺寺志》,三等奖得主、东山寺寺管会潘保顺居士书写了碑文,由省级非遗传人董祥刻石。子房山东山寺寺志碑的敬立,令子房山东山寺殿宇荘严、丹青辉映、法物增备、诗联焕彩、名闻遐迩。成为佛城徐州、诗城徐州、文化徐州、大美徐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零二三年八月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