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山东山寺寺志碑诞生记

子房山东山寺寺志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城市之一。公元581年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亲自拟出十二字:法、化、善、觉、宝、藏、普、福、崇、真、圣、净作为新建寺院的寺名所含。公元582年靖嵩在子房山建崇圣寺,崇圣寺是子房山最早建造的佛寺,与现在的东山寺一脉相承,有史可稽。公元1426年,徐州总兵陈瑄率众到东郊老龙潭求雨后途经子房山下,大雨倾盆,于是出资建子房寺,并在寺内为张良造祠,名曰子房祠,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九为庙会。清道光初年,徐州接引庵住持定鉴法师为避黄河洪涝,把寺庙迁建废弃的子房寺旧址,寺名为“东山接引律院”,简称东山寺。清光绪年间,寺院改为密宗道场,更名子房寺。子房寺为徐州“七十二庵八大寺”之一。
1996年8月,徐州普度庵住持常惠法师因城市建设需要,将寺庙迁建在子房山上的子房寺旧址附近,更名为东山寺。东山寺坐东朝西,正对徐州火车站,庙后有张良铜像屹立在鸡鸣潭前,宏音法师筹资一百九十余万元复建的子房祠2011年在东山寺南侧落成,子房诗社2012年3月9日在东山寺成立后,在子房祠内绘有张良行迹图(邓守铜主笔),祠前有东山寺与子房诗社共立的、果光大和尚题写的“子房箫韵”碑(碑铭为胡德兴书丹)和马三力题写的“舞动汉风”碑(碑铭为戚有信书丹)。东山寺建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天王殿、大念佛堂、碧霞元君殿、钟楼、鼓楼、藏经楼、斋堂、餐厅、会客室等。寺内和寺外墙壁、摩崖上有张伯英等人题写的、谢仲华等人镌刻的诗词、楹联一百余通。建寺期间,曾得到久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夏一中先生的鼎力支持。东山寺因在风景幽美的子房山上,又有张良吹箫即“四面楚歌”散楚兵的传说,所以名闻遐迩,香火一度十分鼎盛,曾放过三坛大戒;康熙、乾隆南下,曾驾临此寺,留有乾隆御碑一方,文革中不知去向。
徐州东山寺住持释宏音,悲愿宏深,对汉文化、传统文化的弘扬,情有独钟。几十年来,为崇德兴仁、弘法利生,尽心竭力,励志不移。为扩大寺院建筑规模,还将开辟寺院南部旧寺址,建造一座更大规模的大雄宝殿,一座天王殿,在大雄宝殿两侧建五百罗汉堂,重建山门、扩建塔林、筹建中国汉文化碑廊、养生院和停车场。
孔伯祥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