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诗派

(2017-05-10 16:29:41)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宋代以黄庭坚为中心而形成的,因北宋末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师承前人之辞或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诗作风格迥异,讲求活法,自成一体,是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概述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为江西诗人黄庭坚所开创。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论诗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喜作拗体诗;又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 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着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几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当时如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形成及成员

苏轼主持文坛时期,宋诗成就进入巅峰阶段,苏轼成为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但其写诗方式是凭才情而随意挥洒,别人很难追随效法,而且从元佑后期开始的文字狱更是让人对苏轼那种敢怒敢骂的作风敬而远之。于是,作诗极其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于书斋生活的黄庭坚便成为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
  黄庭坚是苏轼周围作家群中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个,与苏轼并称苏黄。黄诗的文人气和书卷气很浓。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虽然他的创作成就比不上苏轼,但是他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颇多。比如陈师道与苏轼交谊最深,但作诗却以黄庭坚为学习典范。在遭到文字狱迫害后,他主张诗歌应吟咏情性,这种反对直刺现实的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青年诗人普遍接受。此外,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他的诗歌成就卓越,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他作诗的方式是字斟句酌,法度井然,便于别人仿效;他的诗论是循序渐进的,并大张旗鼓地倡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入。黄庭坚自然受到众人拥戴。不久,率先表示:陈诗传笔意,愿立弟子行的陈师道也开始脱颖而出。一个以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便逐渐形成。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 、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稍后的《云麓漫钞》等书所记载名单与此稍有出入。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吕氏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25人中有较多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陈师道、谢逸、洪刍、饶节、洪朋、洪炎、韩驹、李彭、晁冲之等10人,除陈师道外,作品成就皆不甚高。

 

江西诗派的艺术风格

诗歌在唐代可谓登峰造极,无论是题材、意境,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几乎是无所不包,而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渴望另辟蹊径。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在创作中始终求新求变,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黄诗章法回旋曲折;运用修辞手段出奇制胜,如在《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中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一句,以古代志士仁人来比喻竹子的高风亮节。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立撰硬语、用常见字词组成新奇意象、在律诗中打破常规,多用拗句等。其晚年诗风则体现出返璞归真的倾向。
  黄庭坚自成一家的精神为江西诗派所汲取和继承。诗派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指出: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其中最有革新精神的是吕本中的活法之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即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吕本中的诗有一种轻快圆美的风格,如《春晚郊居》: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草径斜。
  黄庭坚喜欢在理论上指点青年诗人,江西诗派中成员大多受过他直接或间接指点,因而在诗歌创作及风格倾向上也比较相近。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即师承前人之辞或前人之意,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他指出: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在创作中成功的运用了点铁成金的方法,例如其《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八的结构借鉴了杜甫的《存殁绝句二首》一句写存者一句写殁者的方式,但辞意俱新,情韵宛然。
  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的重要文学现象,其影响在北宋末期已非常显着,到了南宋更是遍及整个诗坛,杨万里陆游等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宋代以后,江西诗派的影响依然不绝如缕。总之,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江西诗派的特色

 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
  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代表人物

  黄庭坚(1045-1105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其宗主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也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着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极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虽然如此,但一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试派也不满与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由此可见平淡之美是宋代诗坛的整体性追求,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的。
  陈师道(1053-1102
  也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为苏门六学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至35岁时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他视苏轼为师长,曾不顾朝廷禁令私自离境为出守杭州的苏轼送行。但陈师道作诗的方式的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自称:仆于诗,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答秦觏书》)虽说陈师道的诗最终自成一体,但毕竟与黄诗有一层渊源关系,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陈诗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这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特色的一种表现。
  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空气趋于凝固。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崛起于东北的金国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灭辽,第二年就攻陷汴京。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为金的领土。在短短两年之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变,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金兵围攻汴京时,吕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诗歌记录了那场事变,《守城士》描写了抗金将士的奋勇抵抗,《兵乱后寓小巷中作》刻画了人民遭受战祸的惨状,《城中纪事》控诉了敌军烧杀抢掠的罪行。金兵退后,吕本中又写了《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以抒愤,其一写道: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沉郁悲壮,写出了爱国士大夫的共同心声。
  其他经历了靖康事变的江西诗派人也有一此类似的作品,例如韩驹的《陵阳先生诗》中就颇多呼吁抗金的诗。即使在咏物、咏史一类传统题材方面,也时而可见他们的忧国伤时之思,如洪炎的《次韵公实雷雨》和徐俯的《咏史》: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扣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楚汉分争辩士忧,东归那复割鸿沟?郑君立义不名籍,项伯胡颜肯姓刘?
  前一首表示了对沦陷山河的怀念。后一首借古讽今,联系到徐俯在张邦昌僭位时故意名婢女为昌奴之事,诗中肯定寓有提倡民族气节的意思。随着宋金和议的签订,江西派诗人又渐渐地恢复了早期的题材内容,但他们在靖康事变后的一度振作毕竟是值得重视的。
  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庭坚的诗论中本来就包含求新求变、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诗派中几个比较杰出诗论家都理解并继承了这种精神。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指出: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的确,从陈师道、徐俯到吕本中、韩驹江西诗派成员的诗学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黄庭坚诗论基本精神的首推吕本中的活法之说。
  吕本中(1084~1145

  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但黄庭坚是主张自成一家的,吕本中对此心领神会,所以他力图创造自己的新风格。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在吕诗中逐渐减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例如《春晚郊居》:
  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草径斜。
  流动和婉,已与黄诗风格迥然不同了。与此同时,吕本中在理论上提出了 活法之说:学诗当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夏均父集序》,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所谓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在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风气的人物是吕本中,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陈、曾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主题的诗,例如陈与义的《伤春》和曾几的《寓居吴光》。
  陈与义、曾几都与江西诗派有较密切的关系。曾几的诗风虽然不类黄庭坚、陈师道,但他非常推崇黄、陈,曾说:华宗有后山,句律严七五。豫章乃其师,工部以为祖。(《次陈少卿见赠韵》)他还隐隐以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自居: 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李商叟秀才求斋名于王元渤,以养源名之,求诗》之二)南宋人多把曾几看作江西诗派中人,刘克庄认为比之禅学,山谷初祖也,吕、曾南北二宗也。(《茶山诚斋诗选序》)的确,吕本中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南宋的其他诗人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大多是以他们二人为中介的。
  陈与义的情况要复杂一些。陈与义对黄庭坚、陈师道都很推崇,创作上也接受了黄、陈诗风一定的影响,然而他的主体风格及主要题材取向都已与江西诗派相去较远。葛胜仲说他晚年赋咏尤工,缙绅士庶争传诵……号称新体'” (《陈去非诗集序》)在江西派诗风还笼罩诗坛的时代被称为新体,可见其诗风已突破黄、陈的藩篱。但是也有人仍把陈与义看作江西诗派,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他是亦江西之派而小异,宋末的方回更把他说成是江西诗派的一宗。事实上,在江西诗派的发展过程中,陈与义所起的作用不如吕本中和曾几,但他是与江西诗派有渊源关系的南宋初期最杰出的诗人。
  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着,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着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新江西诗派

 

新江西诗派2002年成立,以谭五昌、滕云主编《新江西诗派》等为新江西诗人的主要出版刊物。
  新江西诗派的出现,意图在诗歌语境中建构一种相对规范与严肃的诗歌理念与诗歌标准。从流派建构的合法性而言,新江西诗派在禀承和保留 江西诗派某些重要的诗歌原则和艺术趣味外,已用新的语言形式和诗歌内容对江西诗派进行了全面的刷新;其次,新江西诗派的成员拥有共同的赣文化,使得以流派集结方式出现的诗人们在诗歌写作中的题材主题选择、语言风格、美学趣味等诗歌外部与内部面貌上具有某种可通约性。
  新江西诗派主张诗歌形式和诗歌内容的双重创新,诗歌语言态度上的兼容并蓄,以及地域色彩与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新江西诗派是一个以共同地域背景为名义而集中起来的诗歌团体。
  代表诗人: 谭五昌 滕云 牧斯 三子 程维 李晓君 艾龙 渭波 邓诗鸿 圻子 雁西 阳阳 江子 汪峰 傅旭华 陈安安 胡刚毅 李贤平 谢华丽 楼河 紫薇 颜溶 徐勇 易行 黄小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桐城文派
后一篇:中国现代诗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