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从周碧华先生那儿化来的。一字不差,是“化”不是“抄”,区别就在于“为何”二字,在他那里是轻读,到我这儿就变成了重读,趣味也就跟着变了。我们不妨先读文章,再回过头来体味一下。
周先生在博客上透露: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近日表示,文联应该把门敞开,吸收李宇春、韩寒等加入文联,而且绝对是情真意切。但李宇春表示不适合加入文联,而韩寒则干脆表示不愿意加入文联。原因何在?周先生自有说法:首先,签约艺人不适宜于文联机制;其次,李宇春、韩寒们害怕被“剥皮”。据周先生分析,“关键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大多数守旧思想或等级观念严重,李宇春或韩寒如果加入了文联,一定会像另类一样,浑身不得自在”;“更何况,谁都知道李宇春和韩寒比其他的‘家们’有钱,许多活动免不了要他们‘出血’”。
是否愿意加入文联?那是李宇春和韩寒的自由,我想他们也是经过认真考量后才做出抉择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文联的章程里不是也有“进退自由”的规定吗?至于周先生的分析,是不是李宇春、韩寒的真实意图的表达,我都市放牛郎不知道,也不得而知。但这其中是不是有“首因效应”的心理在作祟?会不会因为“社会刻板印象”给文联和韩寒们贴上新的“标签”呢?还有,既然“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特精”,那么,他们会不会“乖乖地往笼子里跳”,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应该厘清的是:韩寒和李宇春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但“80后、90后的年轻人”并不是韩寒和李宇春!
我想说的是,文联早就应该有这样的姿态了。当人家是作家,就吸收进作家协会,当是“民间写作”,还有民间文艺家协会,就算是“青春派写手”,不是还有个青联吗(这不关文联的事)?听凭理论界贴上一个“小标签”,长时间任其自生自灭,也就难怪人家要自立山寨,高举自立大旗了。文联现在抛出橄榄枝当然为时不晚,但还有一大批“80后”、“90后”作家呢?
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强势上也不是完全对等的,关键是怎样用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视角去看待对方。无论你拥有怎样的优越感,都不应该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自狂尊大,自我封闭。敞开怀抱,才能吸收新的营养和获得新的机遇,豁然开朗的人生际遇才会随之而来。我们既然承认差别,就应该求同存异,共赴明天。很多时候,只有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才能解开心结,真正了解他人行动的因由,才能从心理上认知困顿的根源,纠正偏见的谬误,做出正确的判断。
任何团体和个人也都是各有千秋的,在观念上也是不断变化的,关键是看待对方既要看短处也要承认长处,只要不以社会刻板印象看待事物,从思想上、情感上放弃蔑视、对抗的态度,就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机制就谈不上机构,但机构并不包括一切,也不能包办一切。既然孙家正主席的思想解放了,其他人的思想也未必就不能解放。再者说,少数人的观念陈旧,那是他们的偏见,80后、90后的作家们反正又不要他们养着。
为今之计,最重要的还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效提升抗御偏见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机制,在建立自我价值评价体系时,不必完全以他人的态度为参照,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终究会因为自己的作为而获得最符合实际的评判,从而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增加更多的精彩。
【附记】我在凤凰网上查到了题为《孙家正:文联应该向李宇春、韩寒等人敞开大门》(2009年01月04日)的专稿,孙家正在接受吴小莉的采访时说,2007年7月,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基层文联工作座谈会上表示,愿意吸收李宇春等选秀明星以及韩寒等“80后”作家加入文联,此言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议论。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界一个最大、最正统的机构,50多年来,文联的成员一直都是资深的文艺界专业人士。我觉得作为一个组织应该把门敞开,欢迎更多的人,包括香港的啊,包括社会上面的,包括是个体的,但是是否加入当然还是自愿的。孙家正说,文联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地改革我们的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和方法,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孙家正还说:我到文联去了以后,我讲了两句话,我说文联文联,文是根本,就是文学艺术的繁荣是根本,联是服务,通过自己的服务,把大家能够组织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来繁荣文艺。我觉得我们社会要进步啊,一定要全社会养成一个尊重文学艺术人才,能够尊重文学艺术家创造性劳动这样一个氛围,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