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开始,国人即开始大范围地接触法系轿车,洋品牌的中国生产,让我们这个社会加速进入了汽车时代。彼时,德系、法系各有千秋,但十几年过去了,从最初的“老三样”一统天下,到现如今的欧、美、日韩、自主品牌的捉对厮杀,其中,法系车虽不时有亮点闪现,但总体看还是少了往昔的风采。这其中有市场开放、竞争加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过更主要的还是要从国产法系自己身上找原因。
十几年的时间里,国产法系车表现得更多的是个性,也就是靠某一方面的特质来吸引消费者。具体点说,就是整体性能良好,某一方面个性特别突出,比如307、C2等等,在同一级别里,它们都是很有卖点的。但这对中国这个发展迅速的市场来说,还显得有些不够。直到2009年的10月底,这一状况才被打破,那就是C5的中国生产。在M2级(也就是中高档车型)车型中,中国生产的C5各方面的性能总体可以评个“优秀”等级。
印象中一个轿车品牌,应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直观上说,就是起码要有微、小、中、大。奇瑞、吉利、比亚迪,这些自主品牌在车型完整之后,都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那对与我们结缘甚早的法系车,C5的国产亮相就更让人眼睛放光了。因为大部分国人对车的审美,就是既要“前凸”、“后翘”,还要有“腰身”。长、宽、高、轴足够的尺寸,A柱到C柱一道弧贯穿,微微上挑的流畅腰线,C5的外形绝对没得说。在外形上,说C5是法系车的门面是不为过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一个同事准备换车。已经混迹媒体圈十多年的他在综合比较的一番之后,无奈的表示,“要是老婆不坚持买SUV,我就买C5了,这车真不错!”走在北京的马路上,应该不难发现,像我同事这样想法的人现在不少,因为眼前会不时闪现C5的身影。为什么呢?这就靠C5在同级车中的性能了,基本上在各个方面,C5在不逊于对手的同时,还都能保持自己的特性,这或许也是法系车的一个特点。像法国人一样,总是能让人在一堆人中认出来。
20—30万元这个区间的轿车,消费者更关注的还是物有所值。不谈论什么法式优雅,因为那是因人而异的,算是一种小众需求。在消费者普遍看重的空间、发动机、变速器、悬挂及安全等方面,C5在各方面表现都不错。2.0、2.3、3.0的肺活量,最小147的马力;4自、5手、6自的变速,也够平顺;悬挂系统能保证稳行驶、高通过;转向后轮随动,方向灵敏、灵活、稳定;制动控制自由,以及遍布车身、由外及内的车辆安全系统,总体性能方面,C5也算得上是法系车的门面了。
金无足赤,C5也还是有些小毛病,比如后排中间座椅空间稍低,五人行驶时,后排的中间人最好不是大个子。还有个词是瑕不掩瑜,也正是在品质、配置、服务等方面的提升,C5能在2010年的市场中立足并有所作为,并有机会在2011年谋求进一步的发展,雪铁龙C5
2011款的推出也从侧面上印证了这一点。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单靠C5来确定或巩固法系在中国市场上欧系另一代表的地位还显得分量有些不够。还应有更高端的法系产品来拓展市场空间,C5也应该在中国生产基于C5开发的其它车型,并进一步提高配置或增加可选配置的空间,如旅行版、Hydractive
3 Plus主动悬架等等。好在C5已经为法系车开了个头,下一步怎么走,就看相关厂商的智慧、勇气和市场抱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