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对历史的拾零 |
中国有着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历史。当西方诸多民族尚处原始蒙昧之中,中国就有了四大发明。难怪美国历史学者房龙感叹到:“当我们的祖先仍将脸涂成灰蓝色并用石斧攻击野猪时,中国人就已经知道如何使用火药,如何写信。”按照历史轨迹,已经处于历史领跑线的中国,在近代理应引领世界各族之林。然而,意外的是,进入到十九世纪后,中国却受到外国列强的百般羞辱。中国之所以败,除了败在政权体制,更重要的是败在大刀长矛对船坚炮利,败在科技。
在短短的数个世纪,中国为什么被远远抛下,技不如人?这一痛苦的命题,并不是“闭关锁国”这一现成答案能够回答的。究其所以,窃以为其原因还在于: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导向偏差。中国古代科技分科成就来看,最突出的应该是在天文学、农学、地学、数学、医学诸方面。从中国的四大发明看,指南针属于地学成就,建立于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感应说’,是人们期望“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易.系辞>)的结果。;火药属于化学成就,是人们期望天人合一、长生不老,因之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养生炼丹所取得的结果。中国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则是人们为了在宣扬政治和宗教的同时,避免“学富五车”和抄写的不便的发明结果。从上述四大发明及其它科技成就看,中国古代科技,均系于国家政治、宗教事务和人生修养保健之类,顺之的学科则发达,逆之的学科则渐趋衰落,对不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淫声、异服、奇技、奇器”者,甚至列于“四杀”之一,由此导致了中国古代学科发展的不均匀性和局限性。
二、中国古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乏力。中国古代没有明确的学科划分,科技工作者统合于“士”阶层。由于“士”依附于君权存在,从而决定了古代科技史上知名科学家多为达官显宦。在此科技体制下,科技人才不仅要承担科技任务,而且必须承担好相应的政治角色,其所主科技被限制于国家事务之内。从科技人才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事务之需的角度出发,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选用,参照中国的古代选官制度。在汉代开始施行的察举制前,以察举为主,考试为辅,与学校教育没有紧密的联系,一些具有科技潜质的人才还可能从市井、田野中脱颖而出,如汉武帝时就曾招募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参与编定太初历。在隋唐完成的科举制度以后,注重于政治伦理方面,轻贱科学技术.甚至到了明清时代,尚有“特工匠技艺流耳,君子不器”说,难怪大量有识之士不齿奇淫巧技,埋葬于以文取士的制度之下,科技人才既后续乏人。
三、中国古代科技思维的体系缺失。中国古代科技思维体系,没能脱离当时历史背景和相应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1、科技的官方性质,迫使科技工作者极度关注政教礼治,在探索科学原理的同时,又要为统治者找到政权的统治基础。因此,在其科技成果中,一方面表现出科学的理性,另一方面又充斥了神学的虚妄;2、科技的天人感应色彩,尽管因“类比”提升了科学思想的逻辑层次,但同时又因“附会”方式违背了科学的理性,以此形成的神道设教观念、注疏解释学体系,对科学思想的公理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均有着较大程度的损害。以上原因,导致在中国的古代科技思想体系中,没能产生形式逻辑体系,也没能摸索出可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的方法,而两个伟大成就,恰恰是西方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基于此,中国古代科技走到近现代,其发展的强劲势头减弱,已经是强弩之末。西方列强却借助中国的四大发明,逐步地强大起来。但国人对西方的兴起却一无所知,反而从明朝开始海禁,对外实施闭门自守政策。到了清朝,则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中国科技界同样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总认为自已的方式是最佳的,总认为自已的成果是最好的。于是,中国近代的科技只能在先天存有缺陷的基础上,在黑暗中艰难摸索,既没有机会接触其他国家,通过多方比较,查找差距;又没有机会学习其他国家,通过科学方法,缩小差距。在自行闭关锁国长达几个世纪后,中国古代科技丧失了领先地位,落后于他人。直到鸦片战争全面失败后,中国才目瞪口呆地发现,自已根本不是被轻蔑的外国人的对手。
综上可见,中国近代科技落后,技不如人,并不能简单地以闭关锁国去解释,而应该更综合地去分析,更历史地去看待。毕竟,闭关锁国只是切断了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的渠道,并没有阻止国内科技向前发展的步伐。如果中国科技有着自身异于西方的发展优势,中国也就不可能落后其太甚。要知道,在西方还不知道中国的门在那儿的时候,中国就已经独立地创造了四大发明,就已经独立地屹立于辉煌的文明古国之列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