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情感教育 |
分类: 对教育的感受 |
游戏是三国志之类的,对话全是日语。在游戏中,他是司马懿,没有骑马,就一个动作,没有见到敌人时拼命地冲,见到敌人时拼命地杀。
我呆坐在一边,看他杀来杀去的,觉得有些无趣,便注意了一些细节。比如,为什么司马懿的手看起来不象人手而象机械手,为什么他那么大的官就不带一个随从?等等。我发现什么,开口就问什么。他解释得不耐烦了,便生气地说:“你昨象个孩子?什么都要问”。
为了留我在他身边,儿子有了主意,带我一块打游戏。他仍选择了司马懿,又帮我选角色,敲定为赵云。我说不行,司马懿与赵云本不是一方的,你怎么能带我打呢?他说你不懂,跟着我就行。
示范了键盘操作后,我们就同行了。我手忙脚乱,只看赵云骑在马上,还在四方碰壁,到处乱窜,司马懿已单人冲关陷阵,遇敌搏杀。不久,儿子带着我,也尽力地帮了忙,但游戏还是“GAME OVER”。他觉得无趣,却依然没有怪我。我让他休息一下眼睛,他就乖乖地下来了。
天色尚早,阳光睛好。想到刚看到过的一幅标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就提议让儿子去楼下玩。他很高兴,说要打羽毛球,他二比一赢过爷爷的。
怎么会呢,我从没见过这小子打羽毛球的,我倒要试试他。我俩下了楼,开打。怎么打,怎么他都不是对手。我还来不及高兴,儿子已经满脸委曲。
很久没看到他的表情,这种因受挫折而倍感失落的表情。先前我与他下棋、与他玩数学游戏、与他做各种各样的竞技时,他失败了,都有这表情。
正当我有些恶作剧的兴奋,儿子却眼泪汪汪,不玩了。
看他毅然决然的样子,我突然有些后悔:
儿子在与我对决各项竞技活动时,不管他是三岁也好,五岁也好,还是今天的八岁,都没有把我当父亲,只把我当成竞技伙伴,他有信心挑战我,也有决心取得胜利。他赢了,比如打电脑游戏之类,会很高兴,也会很大度地指点我。他输了,他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他对自已表示了怀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我觉得自已太没趣了。一直以来,我总视儿子的感受为懦弱,对他能否经得起挫折表示担忧。其实,这又何尝正确?毕竟他还小,从他蹒姗学步,到他长大成人,需要掌握的太多太多。在他整个学习期间,他需要更多的尝试,更多的鼓励。如果他刚迈出第一步,就因为步履的不稳甚至可笑,遭受到父母打压和嘲弄,他还能学会走路乃至奔跑吗?
儿子与我在打游戏时,尚能原谅并帮助我。我却处处与他作难,一定要比个高下,有什么必要呢? 倒是儿子的一句话,说的是对的:“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还说是自已是大人”。
想通了。
好不容易再劝儿子,重新开打。
结果呢?儿子高高兴兴的胜了我…
看着他满头大汗的样子,只有我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赢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