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颐和园后山之清可轩访记—山阴或不来,来必憩此轩

标签:
颐和园清可轩游记 |
并非真正的寻寻觅觅,确实是前山太过于喧闹,不堪烦扰。脱离了大股人群,专寻僻静的小径走到了山阴,就是颐和园后山。巡游于环山小路,远远望见路边高处古树掩映的似是山门庭前,明显断了的石阶,后面便是覆着青苔的荒路,弯曲层叠的伸向高地的幽处。
其实我原本知道,这后山一隅是乾隆帝陶冶爱好的私境小园,修炼心性的仙洞别馆,名曰:赅春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万寿山后山西部因地制宜建造的一座小园林。此园依山筑室,风格独特,由宫门、蕴真赏惬、清可轩、香岩室、留云阁等组成。后在1860年毁于兵燹,随着大清的没落而破败了。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便有章可循,不至于漫无目的,信步迷途了。于是离了石板铺就的小径,攀上山坡,跨过破断的登梯,我便深入其中了。顺路而登上了一层,是一所房屋的遗迹,只剩下整齐的础基。第二层,侧面的石壁正中,内壁间雕凿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四周围雕着十八罗汉群像,造型生动,各具面目,附近石上镌:留云阁。继续拾阶而上,路尽地平,这是一处小山谷。四五百平的样子,中央石壁上镌:清可轩。此时方知,吾已置身于乾隆爷最爱的览赏御轩之中了。
清可轩以天然岩石为壁,犹如一座古朴的天然洞府,其建筑结构堪称一绝。清朝,每至夏季,乾隆帝都要来此避暑,并在这里吟诗作词,借景抒怀。这些诗词镌刻在清可轩及赅春园各处岩壁上,为景色清幽的园中增添了无限的意趣。查乾隆御制诗集,与赅春园内景物有关的有三十多首诗,其中单咏清可轩的就有十余首。诗中有句曰:“山阴或不来,来必憩此轩”,可见乾隆帝对这里真是情有独钟了。
现在的清可轩遗迹基本保持原貌,还是1860年被毁时的样子。但因为此地位置较偏,前来参观的人非常少。与佛香阁、玉澜堂等热门景点判若两地。这也许也是让我今天读享幽静的原因吧。不过最近人民网有消息说,鉴于佛香阁、排云殿等热门景点游人众多,不堪重负,不利于文物保护,颐和园管理委员会将扩大颐和园景点的数目,会对包括赅春园,清可轩等建筑遗迹进行开发。真不知这又是什么样的维护,是否会破坏文物本身姑且不论,不过随着游人的增多,这份独有的宁静怕是再难有了,或许何时我再来这乾隆爷的世外桃源时,再不见今日之幽静。
勿勒石刻名
勿取一草一木
勿喧闹烦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