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2019-12-03 15:10:11)| 分类: 阅读教学研究 |
《四季之美》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
教材的文本细读
22.四季之美
(黎明的颜色真的很美啊。最重要的,作者说“黎明”,为什么要说黎明呢?读着黎明这个词,我想到了“黎明前的黑暗”——经过漫漫长夜,终于快要天亮了,而黎明之前,是一夜中最黑的时刻,从最黑,突然间变成了到朦朦胧胧的“白中带粉”,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变化啊,然后,天空就“一点一点”的变,变成了绚烂的五颜六色。黎明之美,在于“颜色的变化,光线的变化”,这变化让人感觉到“神奇无比”,黎明之美是“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之美”,“四时景物皆成趣”,趣在哪里?去在这神奇的变化啊!
为什么“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秋天,黎明不也有这样的云霞变化吗?不,作者的感觉不是这样,因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万物生机焕发的开始,是生命的开始。黎明,一天的开始,作者可能也在给予着这一些开始的希望。所以他认为春天最美是黎明。)
秋天,成熟的季节,美的东西很多。但是在作者看来,“黄昏”最美——夕阳的色彩很美,急匆匆飞行的归鸦,大雁比翼而飞呱呱鸣叫,风声虫鸣,给人即将沉寂的世界确繁忙起来的感觉,这是秋天黄昏之趣)
(冬天的最美是早晨。冬天里,早晨是最寒冷的时段,而这个时候凶凶的炭火让人感觉到了从寒冷到温暖的变化。白色与红色相互交映,这是冬天的色彩交融之美,炭火带来的温暖,是内心从感觉瑟缩到温暖闲适的变化,这就是冬天之趣)
(整篇文章,紧扣本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从一年四季,选择了一天内四个不同的时段,择取这个时段的景象中的“静中之动”,让人从“动态的变化中”,体会大自然之奇妙、优美的情趣,读完,心旷神怡!)
对教材安排的“课后学习提示”解读: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
作者笔下的“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是什么?
教学用书上说的,本文的独特韵味包括所写的“四季景色”所选的“时段”是独特的,“黎明” “早晨” “夜晚”和“黄昏”,即使是黄昏,也包括“夕阳斜照”和“夕阳西沉”;从所写的“精致”来看,“夜晚的萤火虫”是独特的,秋天黄昏的“归鸦”“大雁”还有“风声、虫鸣”是独特的,“早晨手捧火盆穿过走廊”是独特的,一静一动;从结构上来说,四个自然段都是用“……最美的……”为开头,结构式独特的,而且,文中的句式用词也是独特的。
按照教学用书编写者的介绍,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体会“独特韵味”,这些内容是都要体会到的。
笔者对教学用书的分析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其实就是体会作者所描绘出来的“情境”的独特之美,并不包括“文章的语言结构的赏析”这方面的要求。学习语文,要学习表达,尤其是赏析文章的遣词造句和结构形式。但是,就本文来讲,语言表达的学习,主要侧重在“静态与动态描写相结合”,来表现“景物之趣”,就《四季之美》而言侧重体会“对
那么,“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就是作者独特视角下表达的“四个季节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静态背景下的动态景物特点’及其表达出来的独特感受”:春天的黎明时分,世界“让人称奇”的从“漆黑”到色彩与光亮璀璨的变化;夏夜中“漆黑或者蒙蒙细雨夜里萤火虫的飞行,让人感受到光明和温暖”;秋天黄昏中催生人“归家之念”“归鸦和大雁”以及静寂下来而出现的“音乐”——风声、虫声;冬天里,火盆在寒冷冬天早晨的“温暖”。这是一般人写四季景物很少关注的视角——一般写四季景物,多为大地自然景观及其变化,比如春之生长,夏之繁茂,秋之成熟,冬至收藏,典型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等等。
作者选取的这些独特内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静中之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时段的自然环境,一般来讲是相对“安静的”,但是,作者确从这相对“静”的环境中选取了“动”,而且,用“色彩、光亮”的变化来写“动态”以“静”衬“动”,让动引发读者美妙的联想和想象,体会出四季景物的情趣所在,陶醉期间。
“课后学习提示”其实是提示了“本文学习的重点”。不是语言形式不够独特,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其他方面的“独特”,可以放下,在另外的学习项目中去落实,或者,通过朗读自然感悟体会。
应该说明的是,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这里的“朗读、体会”中两个学习行为,应该包括要求学生“朗读、展开联想和想象”——读文字,想象关键词句所写 “色、光、形态”变化而呈现的“动态情景”之美、“静中的动态景物呈现出的动态画面”之美、逐渐静寂下来的世界出现的“动态景物、声音”让人产生的“归家”之切、离别之思、闲适之情的美,“冷”的“静”与“火”的“动”产生的温暖之美,体会变化之奇妙所在,韵味的独特奇妙所在。
所以说,“体会”这个词,意义不凡。
●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夕阳斜照西山是,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编者安排这个学习提示的目的是结合这三个句子来体会“动态描写”,落实“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我把教材在课后安排的这个内容称之为“学习提示”而不称之为“课后练习”,有我自己的思考。
如果是“练习”的话,那么,学生读这几句话,知道这几句话写的都是“动态景物”即可——找到动词,知道这些描写在写动态。但是,如果“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仅仅是“认识”的话,这就是一个“孤立”的知识,并不能体会到这些描写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刘彩姣在《论教育学视野下的知识观》(《基础教育》2010年第七期)中谈到,教育学视野下的知识由三种要素组成,其中之一
“意义”:“
按照这样理解,“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就需要把这些描写放到“蒙蒙细雨的夜晚”、“秋夜的黄昏”这样的相对“静、暗”的环境之中,体会这样的景物所能引发人们产生的联想、想象和情思,设身处地的去联想和想象,唤起自己的情思变化,体会自己的感受(前面的文本细读做过分析),揣摩作者的目的,再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意图和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个“提示”,与第一个提示,两者是属种关系。第一个是种的要求,第二个是对“体会独特感受”过程中关于表达方法方面加以明确的要求的“属”,是“体会动态描写”内容中强调指出的例子,而不是并列关系。
因此,笔者以为,虽然编者在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中比较泛泛的要求“反复朗读、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并不是“朗读”就能体会,也不是针对“节奏、句式”的朗读来体会,而需要抓住描写动态变化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受和情感,产生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之后,在反复朗读,从而体会“独特韵味、动静态描写的作用”,随后结合“结构提示”,练习背诵。
对“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动态与静态描写”这一目标达成的教学建议
一、对比阅读找不同,发现作者独特视角。
1.群文阅读对比: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乡下人家》,再读《四季之美》,相互对照,思考:同样按照季节写景物,看看《四季之美》所写的内容与学过的课文,在选择材料上有什么不同点?
任务要点:
发现过去学过的文章,尽管也写了一些季节的景物,也写到了一天的不同“时段”,但是,过去学过的,多是在写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白天人、事物的活动,而本文,通篇所写的,都是“早”或者“晚”,几乎没有白天的景物。
2.读本文,看看本文的四个部分,虽然结构都一样,但是,所写的内容有哪些不同。
发现:
(1)四个季节所写的一天当中的“时段”不同,分别是为“黎明”、“夜晚”、“黄昏”
(2)四个时段所描写的景物不一样。黎明:天空和云彩的颜色变化;夜晚,萤火虫飞行;黄昏:归鸦和南飞的大雁;大雁叫声、风声、虫声;早晨——炭火盆。
二、逐段研读,探究“为什么作者所写的这些景物在这个时段最美”。
(一)“春天最美是黎明”这一部分
1.读书讨论:作者认为黎明的什么景象最美?为什么说是这些景象美?
(预设: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天刚亮的时候,天空及其云霞的颜色美。另一种情况,天刚亮的时候,天空和天边云霞颜色的变化美。)
2深入学习指导设想及要点:
(1)认识作者重点在写黎明天空和天边云霞的颜色变化。
如果学生中出现两种意见,先比较两种答案,说出各自理由,在体会到颜色很美,之后,认识——作者也写了“变化”,而且从行为上看,作者重点写的是“变化”——句子中的“颜色”之前,分别用了“一点一点儿泛着”、“染上”、“飘着”,由于用了这些词,表明作者重点要强调是“颜色的变化”。
如果学生只出现了“第一种情况”,引导学生在读书,去发现“动词”的作用。
如果只出现了第二种情况,则直接讨论“为什么”。
(2)读书,研读“作者为什么会感到这样的景物颜色变化”是最美的?
教师介绍黎明、黎明前,学生结合教师介绍读书,想象、体会从“最黑暗的时刻”突然间“一点一点泛着鱼肚白”、“染上”、“飘着”,体会这变化给人的感觉——神奇。
抓住“泛着、鱼肚白”、“染上、红晕”、“飘着、紫色”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用词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朦胧”、“缥缈”、“神秘”、“艳丽”的感觉,进一步体会变化的“神奇”,朗读课文。
(引导提示,参照上文的文本细读,依照自己细读文本展开想象的过程,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去想象。)
(3)再读这一段,思考:其他季节的黎明,天边的云霞变化不是这样的吗?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最美是黎明”?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对“春天”的认识,体会作者为什么把“黎明之美”放在秋天,作者想传递的是怎样的情感——这些景物融入了作者对“成长的期待和赞美”。
朗读,传递“神奇之美”的同时,表达出“春天的成长给人的期望和赞美”的感受。
(二)夏天最美是夜晚一部分
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最美是夜晚”。
提示学生结合实际思考:夏天的景物会有哪些变化?作者为什么非要说“夏天最美是夜晚”?
推想夏天的天气在一天中的变化,体会到作者这样说可能是因为“凉爽”的缘故。
2.体会 “夏天最美是夜晚”所写出来的景象特征——文中这些景物怎么美。
抓住““漆黑漆黑的夜晚,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展开想象,想象萤火虫飞舞的景象和给人的感觉,想象萤火虫在跟人对话,体会作者笔下“景物”的所表达出来的情趣。
3.认识“动态描写”,体会“动静描写结合”的。
再读本段,思考:作者写夏天的夜晚,写到了哪几种景象?这几种景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月夜、漆黑的夜、蒙蒙细雨的夜;三种景象都是夏天夜晚,但是景物不同;月夜一笔带过;漆黑的夜蒙蒙细雨的夜则写了萤火虫。
想象:固然美的月夜,怎么美?
相比较月夜,作者笔下所写的“萤火虫”的状态与想象出来的“月夜的景象”在景物状态上有什么不同?
(静态和动态)。
呈现改写景物:月夜(不写漆黑的夜,蒙蒙细雨的夜,只写月夜静态景物)
夏天最美是夜晚。夏天的夜晚,微风吹着,凉爽了很多。月光下,树木啊,房屋啊,街道啊,地上的一些都像罩了一层白纱,显得那么神秘,让人心旷神怡。
对比课文:作者写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讨论要点:作者既写了静态的景物,又写了动态景物。作者这样写,一方面,从内容上更丰富了;另一方面,作者写夜里的萤火虫,让人们感觉到“漆黑漆黑的夜、蒙蒙细雨的夜”景色也很美,很有趣味。
朗读,读出作者所要强调的夏夜的韵味。
(三)秋天最美是黄昏一部分
2.阅读想象:仔细读作者笔下的景物,你能想象到什么?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抓住“归鸦急急切切”、“比翼而飞”、“风声”、“虫鸣”,想象秋天黄昏的画面,想象归鸦、大雁、风、虫的内心所想和态度;体会自己当时的感受。
3.接龙式朗读——教师提示所写景物,学生朗读“景物动态变化景象”。
朗读指导:读出自己想象出来的“事物情感”和自己的感受。
三、指导背诵。
(1)教师提示总起句,学生背诵下文;
(2)教师提示“到了……的时候,……怎么样了,但是,在……,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成长的活力、感受到了夏天漆黑夜晚中的……..秋天黄昏,收获了一天,人们累了,乏了,这个时候,………;冬天的早晨,清冷清冷的,这个时候……….,学生依照季节,背诵动态描写部分。而且,安排调换顺序背诵。
四、归纳总结本文写法特点。
整篇文章,紧扣本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从一年四季,选择了一天内四个不同的时段,择取这个时段的景象中的“静中之动”,让人从“动态的变化中”,体会大自然之奇妙、优美的情趣,读完,心旷神怡!

加载中…